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地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河口、蒙自、個舊四縣(市),面積為43993hm²,其中核心區17379hm²,緩衝區14137 hm²,實驗區12477 hm²。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1986年3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大圍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
歷史沿革
1986年3月20日,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6年11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河口南溪的花魚洞林區、小圍山邊境國防林區和屏邊的鑽天坡林區、大老柏箐林區,以及屏邊、河口、個舊、蒙自四縣交界處的紅河蘇鐵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納入了大圍山自然保護區。
2001年6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圍山正式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處東經103°20′~104°03′,北緯22°35′~23°07′,跨屏邊、河口、個舊、蒙自四縣(市)。
氣候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回歸線附近,受回歸線高壓的下降氣流的控制,但氣候類型仍是一種濕潤型的亞熱帶氣候,在保護區內更為濕潤,年降水量均超過1500mm,河口達1777.7mm 。其原因就是來源於海洋上的濕熱氣流,沿谷地或山坡上升前進的過程中形成大量降水,即使不是雨日,在海拔1400~1800m一帶的非雲霧帶內,也經常大霧迷漫,大圍山的東坡及東北坡最為明顯,在保護區大門下方的埡口與大凹腰一帶更為突出。
影響保護區的氣流雨季為東南暖濕氣流和西南暖濕氣流,因距北部灣距離較近,來自洋面暖濕氣流沿東南敞開的河谷抵達本區,形成大量降水,整個雨季占全年降水的80%,形成高濕的夏半年;乾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0%左右,但因乾季有濃霧的補償,使區內終年濕度較大,年均相對濕度達85%。
區域範圍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43993hm²,其中核心區17379hm²,緩衝區14137 hm²,實驗區12477 hm²。區內最高海拔2365m,最低海拔100m,海拔高差達2200多米。保護區西北至東南走向,形狀呈狹長形,地跨屏邊、河口、蒙自、個舊四縣(市)。其中,屏邊縣14496hm²,占保護區總面積33.0%;河口縣27518hm²,占保護區總面積62.5%;箇舊市1485hm²,占保護區總面積3.4%;蒙自縣494hm²,占保護區總面積1.1%。
保護對象
①保護熱帶濕潤雨林以及完整的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其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和現有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大圍山是東南亞熱帶北緣的中山山地,在海拔超過2000m的範圍內從熱帶濕潤雨林-季節雨林-山地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苔蘚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存在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2]。
②保護以蘇鐵、桫欏、望天樹、龍腦香、伯樂樹、毛坡壘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多種蘭科植物,以及以蜂猴、雲豹、黑熊、黑冠長臂猿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活化石蘇鐵植物,是現存地球上最古老的種子植物,也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
視頻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自然保護區,中國紅河網,2008-11-12
- ↑ 屏邊:紮實推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搜狐,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