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詩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地詩韻》是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地詩韻
初次見到你我就驚詫於你的美了。
一場雨,時徐時疾,淅淅瀝瀝。驅車從縣城出發不到半小時,已置身於一派山色氤氳中,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着,遠山褶皺里絲絲縷縷的霧薄如蟬翼朦朧神秘。
我們一行人來到位於豫西大峽谷的新坪村。這個小巧玲瓏的村莊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一塊巨石臥於村口,同行的嚮導說:當地村民視這塊巨石為避水神珠,歷史上這兩條河無論發多大的水,從沒有發生過水漫村莊的事。
村口圓形的木質牌上「山水隱廬」幾個白色大字笑盈盈地趴在牆頭上。隱廬,廬隱,山水隱廬。古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之說。我深以為然。大概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中守的一份心靈寧靜,超然物外,獨善其身。
青石板鋪就的小路消失在人家的屋角處,拐過屋角卻別有一番意趣:小溪、竹林、石板路,一座院落一首詩;茶室、酒肆、圖書角,一方天地一卷畫;泥巴牆、木隔窗,大露台,讓人忍不住想夜宿於此,體驗山村夜涼如水,繁星滿天的唯美浪漫。
村莊的後院草木葳蕤,石榴花漸次開放,連不諳世事的野棗花也不甘寂寞地把盈盈笑意掛在枝頭。
野豌豆揣着鼓囊囊的豆莢,把一串串綠色的夢掛在藤蔓間,只等一聲嘹亮的號角就向着那幸福出發。
擎着藍色華蓋的矢車菊,一種來自異域的國花,此刻正星星點點地散落在田壟上、小路旁,期待着與疲憊的靈魂來一次最美的遇見。
一場花事正在孕育,挺着大肚子的月季花正靠牆待產。狗尾巴草恣意地生長,晶瑩的小水珠在它們狹長的葉子上打着旋兒,惹得這些狗尾巴草不勝其擾地左右搖擺着,喊着「癢!癢!」。楓樹綠色的小爪子,因季節的電量不足,還來不及閃光。
不遠處近百畝油菜花掀開面紗羞羞答答地立於小路邊、山溪旁,含情脈脈地注視着撐着傘慢慢賞花的人群。
那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用一地耀眼的黃訴說着粗心的畫師在人間的遺忘。一朵朵、一簇簇似一個金色的童話在世間的演繹。從南到北,從西到東,一片黃又一片黃,那是上天寫在人間最唯美的詩行!
沿「山水隱廬」向景區縱深處行約一公里左右,遠遠望見一棵蓊蓊鬱郁的大樹昂首矗立在離路不遠處。
百年銀杏樹用它的沉默不語向世人暗示着長壽的基因密碼。童心未泯的夥伴們手拉手想丈量一下這棵古樹的腰圍,兩個人竟然還沒能把她抱住。查看一下掛在她腰間的身份證,竟然有五百年之久了。
有風吹過,銀杏樹葉在斜風細雨中輕輕搖曳着,像叉開指頭變換形態的一隻只纖纖玉手。它們是風中的雨衣,雨中的精靈,讓你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美麗與真實。
古銀杏樹旁邊是一座不大的關帝廟。關帝廟上的五脊六獸記錄着人們對忠誠和信義的膜拜。那雕樑畫棟透着古樸和滄桑。朱紅的門聯上左刻:昔為漢時忠良將,右刻:今作中華福祿神。紅黑臉膛的關公右手握刀,左手輕托鬍鬚,氣宇軒昂的立於廟宇正中。那一身浩然正氣不禁讓人想起他千里走單騎的忠,過五關斬六將的勇,華容道義釋曹操的義,水淹七軍的謀……
汽車在雨後的公路上逶迤前行,黛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車尾跑去了。及至山巔,站在觀景台只見遠山霧氣升騰,一會兒變幻做一隻四蹄生風的白馬,一會兒又像一座漂浮着的冰山。轉眼間波濤翻滾,青峰秀嶺沒於雲海之上,變幻成雲海中的一座小島。洛河鐵路大橋在裊裊雲霧中橫出了它的身姿,縹緲的就像一道線似有若無。大宗潭瀑布似上天遺落人間的詩行,空靈且悠遠。
暮野四合,我們在嚮導的提議下拾級而上來到大淙廟。我們一邊聽着嚮導關於大淙的傳說一邊繞廟徐行。
當年的大淙家境貧寒靠給地主家當長工為生,他一邊耕種一邊修行,就在其修行將滿時,一次偶然的意外,使他的真身被發現,修行被迫中斷。大淙不得已只得更換道場,大淙在尋找新道場的途中為了不忘來時路,就邊走邊一路撒下菜籽做為記號,從漢東一直撒到漢西,當大淙走到第三瀑布時覺得那裡山青水秀、潭深谷幽是個理想的羽化之所,於是縱身躍入潭中。尾隨大淙來到這裡的大淙妻子不明就裡,以為大淙投潭自盡了,於是也跟着躍入潭中,追隨大淙而去。大淙潭瀑布就成為大淙和大淙娘娘羽化登仙的地方。大淙當年背的菜籽也沿河順流而下,形成了一條菜籽河。沿河兩岸每年都開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據說大淙和大淙娘娘就住在花海深處,恩愛年年……
廟門前的野豌豆瘋長,含一粒入口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大淙的傳說,那關於愛情的堅貞,親情的守望,信念的堅守都是人類最樸素的理想。
微雨的黃昏,我頷首低眉在大淙廟寂寂的大殿前。雙手合十,把虔誠寫在臉上,把希冀注入血脈。對生老病死的無力,對愛恨情仇的無奈,希望在這裡尋得一個出口,把蒼白的靈魂超度。
當我們在萬丈紅塵中被裹挾着不斷前進。當我們身心俱疲,請不要忘記豫西大峽谷這一方淨土,這一散發着樸素神性光輝的詩冊。她可以拯救你的焦慮、抑鬱、孤獨……成為你對抗情緒漩渦的一把抓手。
飛泉、瀑布、菜花黃,一步一景。矢車菊、古銀杏、大淙廟,一景一陶然。這些都是上天寫在豫西大峽谷最唯美的詩行,到此賞玩的遊人,無不在心裡想着口裡念着這空靈的詩句。[1]
作者簡介
聶愛蓉,享受安靜,好讀書,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有多篇作品在紙媒和網絡平台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