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慶市博物館是大慶市綜合性博物館,新館前身為大慶展覽館,於1964年組建,曾經在油田開發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為宣傳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慶博物館新館位於大慶市開發區火炬新街教育文化中心,建築面積18700平方米,與大慶歌劇院、大慶書苑比肩相接,成為大慶五湖新區較具現代風格和特色的組團建築,成為開放的大慶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大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1]、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大慶博物館基本陳列主要有《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大慶古代歷史》和《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
目錄
場館組成
大慶博物館共分為三層,一樓分為A、B、C廳,A廳是公共大廳,B廳是《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陳列,C廳是臨時展廳;二樓只有D廳,是《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三樓是E廳和F廳,E廳是《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陳列,F廳是科技報告廳。
建築風格
大慶市博物館風格古樸凝重、恢弘大氣,精彩展示了大慶地區古自然環境變遷史、古動物生息演化史和古人類發展活動史。大慶博物館大廳是全館陳列主題和特色的綜合體現。大廳展示由花崗岩浮雕、鑄銅雕塑和地下化石埋藏三部分構成。巨大的環形花崗岩浮雕展現了東北第四紀古自然環境、古代人類、古動物和諧共存的美好畫面。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是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典型代表,三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鑄銅雕塑彰顯了動物群的龐大氣勢和共融關係。環形的化石復原埋藏現場再現了第四紀地層中動物化石[2]埋藏的原貌。大廳力求整體空間風格協調統一,莊重凝練,主題突出,特色鮮明,視覺衝擊力強,更好地體現博物館的文化內涵。
展出內容
大慶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東北第四紀古環境、古動物與古人類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化石、標本和文物逾20萬件,填補了國內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基本陳列有三個:
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
該陳列主要展示大慶自然生態的演變過程和資源的豐富性。採用湖泊濕地、湖底隧道景觀展示、地層岩芯標本陳列及多媒體沙盤模型演示等手法,將大慶湖泊濕地的成因和狀況與第四紀地質地貌有機結合,直觀、科學地講述水下生態,遠古時期的地質地貌的形成及演變過程。在這個展區,能夠通過機械沙盤,了解第四紀松遼古大湖的形成過程;穿越湖底,領略古大湖奇幻的湖底世界;走過復原的第四紀地層牆,探尋地層岩芯里的秘密;觸摸圖文並茂的滑動電視,梳理第四紀長達258萬年的大事記;通過遠古大湖與現代濕地變遷的對比,掌握對大自然索取與付出的平衡秘笈;直至看到曾經繁盛於我們腳下的動物走向滅絕,讓人不禁陷入深思,如何去珍愛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創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
該陳列展示精選豐富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採取極具震而又細膩的陳列形式和手段,重點展示了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分類敘述、進化比對、國際國內對第四紀的發現研究、大慶博物館對第四紀化石的收藏保護、第四紀與人類的關係、裝架互動演示等內容,用多媒體等形式高寫真地營造出遠古第四紀動植物及人類的生態變化,打造了極具品牌特色的古生物陳列展示,揭示了動物群繁衍生息的歷程。
大慶地區遠古人類文明
該陳列突出大慶地域古代歷史進程中的亮點和特色,通過大慶遠古人類、燦爛的青銅文化、遼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驛站文化四個專題,集中表現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獨特性和重要性。
場館特色
大慶博物館基本陳列主要有《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大慶古代歷史》和《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
該館全方位展示大慶古代、近代歷史,油田開發建設史、現代化城市建設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原、濕地景觀及特有的珍稀獸類、禽類、昆蟲等標本,展示遠古時代的恐龍、東北地區特有的猛獁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展示海底世界和珍稀的海洋動物。成為教育的基地、知識殿堂、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的場所。
2003年5月18日,大慶市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展。展覽持續了兩個月,吸引了省內外幾萬名觀眾前來參觀,開創了國內同類展覽的先河。
國際專家研究發現的該時期45種動物,大慶博物館已收藏到42種。博物館已發現、徵集、修復、製作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完整骨架22具。大慶博物館內的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展示,被國內專家李玉清稱為「目前國內最系統、最完整的陳列」,填補國內該項目系統陳列的空白。
所獲榮譽
2013年,大慶博物館的「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榮獲「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視頻
大慶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最新丨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出爐,搜狐,2018-09-20
- ↑ 長見識:化石是怎麼形成的,搜狐,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