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明宮的建造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明宮建造歷史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大明宮的建造歷史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40餘年。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那麼大明宮是如何建造的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大明宮的建造歷史。[1]

一、背景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隋帝國以《周易》的乾卦理論為指導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地理和天象相對應,象徵北極星的皇宮太極宮,被安排在長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然而過於理想化的設計,忽略了地形的缺陷,太極宮處在長安城地勢最低的一塊窪地上,夏季潮濕而燥熱。


唐貞觀八年(634年),居住在長安城北苑大安宮的太上皇李淵年世已高,監察御史馬周上奏請為太上皇新建一座「以備清暑」的新宮,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 。為表孝心,唐太宗李世民欣然批准,命人勘尋宮址,擇定「龍首原」。堪輿完畢,浩大的新宮建設正式啟動,即大明宮的前身永安宮。

二、營建人員

1.設計者

大明宮的設計者史書沒有記載。在大明宮營造期間,擔任將作大匠一職的人,是聲名顯赫的大畫家、《步輦圖》的作者閻立本。將作大匠專門負責皇家工程設計和營造,「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凡西京之大內、大明、興慶宮,東都之大內、上陽宮,其內外郭、台、殿、樓、閣並仗舍等,苑內宮、亭,中書、門下、左·右羽林軍、左·右萬騎仗、十二閒廄屋宇等,……凡有建造營葺,分功度用,皆以委焉」。可見,大明宮的具體修建,定是由「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的將作監負責。

閻立本父子三人深諳工藝之學。父親閻毗為隋朝的殿內少監,兄長閻立德曾先後擔任唐朝的將作大匠和工部尚書,並設計了翠微宮、玉華宮以及唐太宗的昭陵。閻立德死後,閻立本繼任其兄之職,任唐帝國的將作大匠。除了深厚的家學淵源,閻立本也是唐代聲明顯赫的大畫家,舉足輕重的皇家宮殿必定是帝國最傑出的藝術家智慧的結晶 。由此推斷,大明宮的設計者是閻立本。

2.監造者

大明宮的監造者是司農少卿梁孝仁,主管農業,由於精明幹練,被任命為大明宮建築工程的總指揮。

三、大明宮營建過程

1.貞觀初修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新宮建設開始。起初取名為「永安宮」,意求太上皇李淵長永安泰。

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為大明宮。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淵駕崩於長安大安宮寢殿內,大明宮建設隨即中止。此次建設時間僅持續半年有餘,按唐代殿堂營作,一般是先備料,後施工,石構件和木材的材質運輸及磚瓦的燒制,都很耗費時間,還要避開農忙季節,且李淵病逝十餘年間,不見有使用大明宮的記載,可以推測此次工程無多大建樹。大明宮的基本格局並非在貞觀時期形成,在這一階段,屬於古代皇家離宮式建築,正規的大內仍然是太極宮;高宗常駐大明宮,遂使它成為正規的宮城性質,因為它在太極宮(大內)的東側,而有所謂「東內」的說法。

2.龍朔建成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常年居住在太極宮內。一直體弱多病的他又患上了風濕病,史書載「風痹」。因太極宮地勢低下湫濕,高宗不堪忍受疾病之苦,於是大明宮的修建再次提上日程。

時隔二十八年,龍朔二年(662年),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造」,「命征盤石之匠,下荊揚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債礫而登崔鬼;擇一干於千木,規大壯於喬枚」。

由於皇帝的緊急需要,工程開展十分迅速,「(龍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萊宮諸門殿亭等名,至(龍朔三年)二月二日,稅十五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咸亨元年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復名大明宮) ,減京官一月傣,助修蓬萊宮,(龍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僚奉賀,新宮成也」 ,新宮的修建僅用了十個半月的時間,可謂神速。同時在大明宮丹鳳門南面,辟丹鳳門大街。「置宮後,分詡善、永昌各為二坊」,「街廣一百三十步,南北盡二坊之地,南抵永興坊北門之東」。

此次建設,奠定了大明宮的基本建築格局。大唐皇室從太極宮遷入大明宮,開啟了大明宮做為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