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圍看去,青磚瓦黛、古色古香,與大理恬淡閒適的生活氣息交相輝映,牆壁之上還掛這一副對聯 '蒼山無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1]'。跨過第一個門檻,門案上貼着威風凜凜的關二爺,門正對着的照壁上上書'平章世第'四字,老張說'照壁有記載家風、裝飾、計時、映光之用,而這四個字正是說明扎染世家的段式祖上曾任過高官,若往後在大理再看見這四字,那家人必定為段姓。

大理民居構造向來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說法,即前院兩坊有住所,一面留作照壁,還有一門通往後院。其中展示白族生活的房間不大,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論裝點屏風,抑或臥榻之上,裝飾精美,自然也無疑例外的是扎染製成。餘下一間,進門一屏風書寫了扎染的發展起源,四面牆壁上分別陳列了扎染的工序和成果圖,而有關扎染的用具、花式和每個步驟完成後布料的樣子分裝在四周的玻璃櫃中,安靜的等待着對它入迷的旅客到來。

房間出來,烈日當空,但是地上有幾處可以避暑的陰影,抬頭望去,房頂處懸掛了幾條名為藍天白雲的布匹,青白相間的顏色如同大理的天一樣明媚,在周城的這幾天,若是在哪看不到扎染的影子,似乎成了一件十足的怪事。

繼續往裡走,前後院間隔着一個展廳~珍品展覽,老張說這是扎染現在的傳承人所做的成品,由於工序複雜和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每一份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再找不出相同的扎染,但這也恰恰是人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吧。

過了展廳,後院的景象便映入眼帘,地板不再是單純的水泥地,而是由扎染的不同圖樣的方布交錯鋪設而成,正中央放置一個高台,上面展示了穿戴着不同年齡和場合需要的服飾的人像,人像圍着一個三層的生斗,第一層雕飾着三朵蓮花(取其連升三級的寓意),第二層為牡丹與瓶(取其富貴平安),第三層是一隻蝙蝠[2](取其有福有祿)。天井(即是常說的院落)四周柱子上插着四面大旗,講解後了解,這叫栽秧旗,以往播種前需要跪拜旗幟,以求得來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至此,對大理又多了一種新的認識~孕育在蒼山洱海中、碧雲藍天下的扎染,可以將所見、所聞、所感之物留在布匹上的技藝,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記錄歷史的方法。

從大門退出,走之前再看一眼博物館,門上的關二爺一如既往地威武,仿佛也同博物館的創辦人一般在守護着這流傳至今的民族驕傲--扎染。據介紹,兩漢時期,大理的先民們就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南詔)、宋(大理國),白族的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據傳,生長在大理周城的段式始祖段隴,曾經管理過大理國的織染之業,歷經數百年的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面世,經段式家族代代相傳,至今已是第18代。到2006年,扎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段樹坤、段銀開夫婦被命名為扎染技藝傳承人。

目錄

扎染大致分成五個步驟

首要任務自然是設計布上的花式,為了保留圖案,從先前的木板刻印,到牛皮裁剪,方法層出不窮,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直到塑料的出現,才長久的保留了傳統的紋飾。現在的博物館裡,珍藏着流傳至今的扎染樣式。

之後一步就是扎染的核心之一,扎花。從圖紙到布料上的紋飾,扎染需要一位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用那一針一線將花紋還原,看着館內複雜、精美的觀音像、錦鯉圖,唯有感嘆扎花工人的巧手。

在博物館的門後,隨處可見色彩多姿的絹布,這就需要我們的染制了。扎染一直堅持小而美的理念,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製作的原料,白族子民選用純天然的植物染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如板藍根、洋蔥、核桃皮等等。正是由於原料種植費力、購買成本高,扎染不能大量生產,但是也是因為原料的高標準,扎染出品色澤艷麗、質感極佳。

完成了上述工序後,還需要將布料漂洗,氧化,防止成品掉色。此外,還需要扎染工人將縫針的地方拆線,這也極度考驗了扎染人的耐心和細心度。

視頻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 相關視頻

南大理周城古村 非遺傳承扎染 白族文化傳承 璞真扎染館走起
璞真扎染:行走藍白,天然成趣

參考文獻

  1. 古琴的起源 ,搜狐,2018-07-15
  2. 關於蝙蝠最完整的40條小知識 ,搜狐,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