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針對我國大豆生產農機農藝脫節嚴重,機械化作業工藝科學性、生產標準化和集約化水平亟待提高,單產水平和比較效益低等問題,系統研究基於大豆高產高效綠色生產農藝要求的機械化工藝,集成組裝機械、生物和管理技術,形成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了大豆全程機械化水平、農機農藝融合程度和單產水平,促進了大豆標準化和集約化生產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一、技術名稱

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獲授權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新產品證書5件,且已產業化批量生產。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播前準備

A、品種選擇及其處理

按生態類型及市場需求選擇通過審定的耐密、稈強、抗倒、豐產性突出的主導品種。

2、精量播種施肥

A、適期播種。東北地區在耕層地溫穩定通過5℃時,利用早春「返漿水」搶墒播種。黃淮海地 區在麥收后土壤墒情較好時搶墒早播。

B、種植密度。東北地區,小壟保苗2萬株/畝、平作保苗2.3~2.4萬株/畝,黃淮海地區麥茬窄行密植平作保苗2~2.3萬株/畝,免耕覆秸精量播種保苗在1.5萬株/畝。

C、播種質量。播種深度3~5cm,株距合格指數≥60.0%,各行施肥量偏差≤5%,晾籽率≤2%;地頭無漏種、堆種現象。免耕覆秸播種時避免種子與秸稈根茬混雜。播種同時施肥於種側3~5cm、種下5~8cm處,地頭無漏肥、堆肥現象。

D、播種方式及機具選擇。依據前茬地表和秸稈狀態可採用免耕播種或常規播種方式。免耕播種時選擇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常規播種可依據區域市場情況選擇適用精量播種機。

3、田間管理

A、中耕除草

(1)中耕培土。壟作春大豆一般中耕2~3次。在第一片複葉展開時進行第一次中耕(壟溝深松)18~20cm;在株高25~30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耕深8~12cm;封壟前進行第三次中耕,耕深15~18cm。採用免耕覆秸播種的地塊視土壤墒情決定是否需中耕。

(2)除草。①機械除草。一是播前用中耕機安裝大鴨掌齒進行全面封閉淺耕除草,二是大豆苗期(一對真葉展開至第三複葉展開),採用中耕除草機中耕除草,鋤齒入土深度2~4cm。②化學除草。播後及時噴施除草劑封閉除草,苗期雜草較多時可噴施苗期除草劑。

採用機動噴霧機、農用飛機、無人機等實施化學除草作業。

B、病蟲害防治[2]。建議實施合理的輪作方法,從源頭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播種前種子包衣地下病蟲害,依據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藥劑及用量,根據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選擇適宜的藥劑。遵循安全施藥技術規範、機械化植保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

C、化學調控。高肥地塊大豆窄行密植要在初花期選用化控劑進行調控,控制大豆徒長,防止後期倒伏;低肥力地塊可在盛花、鼓粒期噴施葉面肥,防止後期脫肥早衰。

4、收穫

A、機械聯合收穫

採用配置撓性割台聯合收割機直接收穫大豆。割茬4~6厘米,以不漏莢為原則。依據植株及籽粒含水量調整撥禾輪及滾筒轉速,要求田間損失≤3%、破碎率≤1%、含雜率≤2%。

B、分段收穫

割曬放鋪要求連續不斷空,厚薄一致,大豆鋪底與機車前進方向呈30度角。割後5~10天,籽粒含水量在15%以下,及時拾禾,拾禾脫粒損失不超過2%,收割損失不超過1%。

C、收穫時期的選擇

(1)在大豆完熟初期,籽粒含水率在20%~25%左右,豆葉全部脫落,豆粒歸圓,搖動植株會聽到清脆響聲時即可機械聯合收穫。

(2)在大豆黃熟末期,田間70~80% 的植株葉片、植株變成黃褐色、莖和莢變成黃色,用手搖動植株可聽到籽粒的嘩嘩聲,可進行機械割曬作業。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本技術是農業部發布並推廣實施《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併入選國家農業主推技術。在東北、黃淮海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大豆主產區進行了多年試驗示範,可減損8%以上、增產10%以上,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大豆品質。

三、適宜區域

東北春大豆、黃淮夏大豆和南部丘陵山地間套作大豆等全國大豆主產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