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登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風登城》南宋陸游的作品之一。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1]等。
“ |
風從北來不可當,街中橫笛人馬僵。 西家女兒午未妝,帳底爐紅愁下床。 東家喚客宴畫堂,兩行玉指調絲簧。 錦繡四合如垣牆,微風不動金猊香。 我獨登城望大荒,勇欲為國平河湟。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東家笑我狂。 |
” |
— [南宋]陸游 |
作者信息
蜀中生涯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徵召已賦閒四年的陸游,任為夔州通判,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陸游攜家眷由山陰逆流而上,採擷沿路風土民情,作《入蜀記》。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召陸游為幹辦公事,陸游得書甚為欣喜,只身前往南鄭,與張季長、閻蒼舒、范西叔、高子長等十餘人同在南鄭幕府任職。王炎委託陸游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陸游到王炎的軍幕後,常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併到大散關巡邏。時吳璘之子吳挺代父掌兵,驕傲放縱、多次因微小過失殺人,王炎不敢得罪。陸游建議用吳玠之子吳拱代替吳挺掌管兵權。王炎認為「吳拱膽怯、缺少智謀,遇到敵人必敗」,陸游反駁說:「吳挺遇敵,又怎能保證他不敗?如果吳挺立有戰功,更難駕馭。」至韓侂胄北伐時,吳挺之子吳曦叛敵,陸游的話果然得到驗證。
十月,朝廷否決北伐計劃的《平戎策》[2],調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毀於一旦,陸游感到無比的憂傷。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只有八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被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閒,陸游騎驢入川,頗不得志。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經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舉薦,陸游又改調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陸游又調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間,陸游深入考察地方風土民情,並先後造訪翠圍院、白塔院、大明寺等當地名勝,愈發愛上了這塊天府之地,並萌發出「終焉於斯」的念頭。
三月,參知政事鄭聞以資政殿大學士出任四川宣撫使,陸游大膽上書,建議出師北伐,收復失地,未被採納。五月,陸游主持州考,楊鑒奪得第一名,取得參加秋試的資格,陸游寫詩以資鼓勵。八月,陸游在蜀州閱兵,作《蜀州大閱》,抨擊南宋養兵不用、苟且偷安。十月,陸游又被派到榮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調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舉薦陸游為錦城參議。范成大統帥蜀州,陸游為參議官,二人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南宋主和勢力詆毀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范成大迫於壓力,將陸游免職。陸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開闢菜園,躬耕於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為回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游自號「放翁」,進行反擊。月,陸游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以「祠祿」維持家人生計。
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范成大奉召還京,陸游送至眉州,懇請范成大回朝後勸皇帝「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視頻
大風登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陸游《老學庵筆記》,搜狐,2018-02-19
- ↑ "平戎策,從軍什。"全詩賞析,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