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馬路 (南京)

大馬路 (南京)
圖片來自ppfocus

大馬路是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北到江邊,南接商埠街。此處集中了數座建於民國時代的精美建築,包括江南郵政管理局舊址和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今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鼓樓區 (南京市)

鼓樓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由原鼓樓區、下關區合併而來,因為區內建於明朝鼓樓而得名。鼓樓區源於中華民國時期的第六、第七區,有許多政府機關、使領館、文教機構和花園洋房的遺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眾多。面積5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6萬人,戶籍人口93.1萬人(2015年末)。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駐本區北京西路70號。

目錄

歷史

五六千年前,鼓樓區便存在許多原始村落。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今清涼山一帶築金陵邑,為鼓樓區內第一個行政建置。秦漢時,南部屬秣陵縣,北部屬江乘縣新莽時期分別改為相武縣宣亭縣王莽敗亡後恢復舊制。東吳時期,孫權秣陵縣建業縣,廢江乘縣江乘典農都尉轄區,後遷都建業縣,建石頭城晉滅吳後,恢復漢朝舊制,翌年將秣陵縣秦淮河北改為建業縣,又先後改為建鄴縣建康縣,於東晉南朝時期定都建康縣,並僑置南琅琊郡費縣等郡縣。隋滅陳後,將建康江乘等縣併入江寧縣,並於唐朝時先後改名為歸化白下江寧上元楊吳時分上元縣江寧縣,從此直至民國元年,鼓樓區境分屬上元江寧兩縣,先後屬金陵府江寧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江寧郡等治理[1][2]

民國元年(1912年),以上元江寧兩縣建南京府,為國都,次年以兩縣境重置江寧縣。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市後,於1933年劃分自治區,鼓樓區境屬第六區第七區,為建制之始。日軍占領南京後分別改為第四區第五區抗戰勝利後恢復建制。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將其分別改為第五區第六區,並於1955年分別更名為鼓樓區下關區。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兩區更名為延安區東方紅區,並於1973年恢復舊名。2013年,兩區合併為新的鼓樓區[3]

地理

鼓樓區東以中央路中山路為界與玄武區為鄰,南以漢中路漢中門大街為界與秦淮區建鄴區接壤,西至長江及長江夾江,分別與浦口區建鄴區江心洲隔水相望,東北與棲霞區相連。位於寧蕪繼承式火山盆地上,地殼穩定性較好,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中部崗巒起伏,為丘陵地帶,北部的秦淮河沖積平原及南部的金川河沖積平原地勢較平坦,有清涼山四望山八字山蛇山馬鞍山獅子山幕府山象山老虎山丘陵,及鼓樓崗五台山傅厚崗古平崗華嚴崗水佐崗水佑崗彭家崗崗地金川河作為護城河流入玄武湖秦淮河通過三岔河河閘注入長江板蕩河楊吳城壕一部分,烏龍潭位於南部。

鼓樓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年均氣溫15.4℃,年均降水量998.5mm,易出現倒春寒梅雨秋老虎等氣候狀況。

參考文獻

  1. 南京市鼓樓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鼓樓區志 第一版.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03-01 [2017-07-02]. ISBN 7101046371. [失效連結]
  2. 南京市下關區地方志編委員會. 下關區志. 南京: 方志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1925459. 
  3. 消息稱南京區劃調整獲批 溧水高淳撤縣建區. js.people.com.cn. [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