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蹄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馬蹄螺 |
中文名:大馬蹄螺 拉丁學名:Trochus niloticus 別 名:馬蹄鐘螺、公螺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 綱:腹足綱 目:中腹足目 科:馬蹄螺科 屬:馬蹄螺屬 種:大馬蹄螺 三亞沿海 |
大馬蹄螺(學名 Trochus niloticus Linnaeus,1767)是馬蹄螺科馬蹄螺屬的一種動物,殼大堅厚,長約120mm,圓錐形,螺旋部大。殼面為灰白色,具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火焰狀縱行花紋。每一螺層的上半部有3-4條由粒狀突起連成的螺肋,在縫合線的上方,螺層下半部有一列粗大的瘤狀突起。殼底平,口斜,外唇簡單,內唇厚,扭曲成S形,靨角質。生活於低潮線至淺海的珊瑚礁岩石上。 [1]
大馬蹄螺形態特徵
大馬蹄螺 殼體大型,正圓錐形,殼高100mm,殼寬100mm,殼質十分堅厚,體螺層殼周稍膨脹。殼面乳白、淺粉紅或黃褐色,具明顯暗紅、粉紅或褐紫色條斑,條斑呈放射狀,縱向分布,愈向下愈粗,一直延伸到底面。
螺層8、9層,螺面有細環肋與右斜螺紋交叉。螺旋部上方縫合線處生有一些短粗中空的棘狀突起,但不很顯著;在小個體,中空粗棘明顯突出,並遍布於整個螺旋部縫合線處,同時,小個體螺層與螺層間螺肋較粗,多由顆粒肋組成。
底面較平,同心環肋光滑,有細螺紋交叉,大個體肋細不顯,小個體脅粗突出。內唇和軸唇甚厚實,兩者微隆,中間凹入,內外緣珍珠質層厚,虹彩光澤強;外唇較薄,平滑,內壁光滑有亮澤,內側平滑。臍部滑層發達,覆蓋大半臍部,上部漏斗狀,形成假臍。厴(口蓋)圓形,薄而輕,黃褐色,為多旋型,核居中央。
大馬蹄螺生活習性
暖水性強,生活於熱帶珊珊礁海域,棲息於高溫、高鹽、水質澄清和海藻茂密的岩礁周圍,從潮間帶至潮下帶均有採獲,底質以沙泥最佳。棲息水深約3-30米,以7-10m左右最多,個體隨水深增加而增大。
喜群居,在岩礁底或岩礁間營匍匍爬行生活,以海藻為主食。貝殼外表光滑,大部分的馬蹄螺生活在冷水中,很好的食藻螺。建議放入帶活石的水族箱中,不會傷害珊瑚。對高硝酸鹽和含銅藥物很敏感。很難在水族箱中繁殖。據Amirthalingam(1932)、Sastri(1934)、Gasdner(1948)報告,大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時殼高約為70-100mm,繁殖季節約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間。大馬蹄螺的最大殼高可達150mm,個體壽命可達10年。
大馬蹄螺分布
國內分布:海南南部、台灣西南部(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島)。
國外分布: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島,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群島,所羅門群島,貝勞群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海域。
大馬蹄螺資源量
歷史上我國在南沙的產量約100噸,1950年後,琉球、菲律賓、馬來亞等地漁船在南沙大肆濫捕,資源迅速下降 ,1954年產量僅10噸。
西沙群島 年產量約50噸,產量尚保持穩定,但分布在淺水區的數量已經減少,個體也越來越小,資源有受到破壞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