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室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室闕(Taishi Towers),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1]

基本內容

太室闕(Taishi Towers)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處,距縣城約四公里。

太室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時的 陽城長呂常所建,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為「 中嶽漢三闕」。

太室山是中嶽嵩山的一部分,早在秦代的時候就已經設立寺廟祭祀山神,漢代的時候擴建寺廟,隋唐時期香火最為興盛。到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岳廟火,大殿兩廡俱燼」,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宋金時期的布局和規模。

現在中嶽廟門前500米的中軸線兩側相對而立的就是太室闕。太室闕分東西兩闕,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的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和子闕闕身 連成一體,從立面看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闕身的石面除了鐫刻有銘文外,其餘都是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

結構

太室闕坐北面南,分東、西兩闕,中間距離6.75米。闕高3.965米,每闕由連在一體的母闕和子闕構成,子闕在母闕外側,個頭較低,全部為石結構,分別由台基、闕身和闕頂三部分組成。台基一共2層,高0.59米,由素麵石條砌成。闕身則由8層石條砌成。最上一層呈巨斗形,邊沿飾波浪紋或二方連續雲紋。其下一層呈長方形,各面均雕刻有乳釘紋。各面以減地平的雕刻技法雕飾有、鳥、魚、吉祥羊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亭閣、鋪首銜環、車馬出行、雜技表演等畫像。特別是雕刻在東闕南面的小耳、短尾、長鼻子似象非象的動物較為罕見。闕頂呈廡殿式,雕有正脊、垂脊、屋面瓦壠以及椽子等。脊端雕飾蒂紋瓦當。

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上書「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詡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等字。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五十餘幅,再現了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視頻

太室闕 相關視頻

《中嶽嵩山中嶽廟》紀錄片 恢弘記錄中嶽嵩山道家聖地的前世今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