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飾 - 佩戴在頭上的飾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頭飾 - 佩戴在頭上的飾品 |
頭飾,指戴在頭上的飾物。與其它部位的首飾相比,裝飾性最強,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飾,包括髮飾和耳飾、帽子。 古代女子頭飾大多華麗精巧,更是美發的重要部分,梳好的髮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 寶鈿花釵里包括髮簪,華盛,步搖,髮釵和發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頭飾
外文名稱; headwear
起源; 石器時代
分類; 按材料、工藝手段、風格等分類
古代頭飾; 笄 簪 釵等
搭配; 符合整個搭配的風格
起源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起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據報導,意大利考古學家早幾年在地中海之濱發掘一具距今約16萬年的古人類女屍,女屍身上佩帶著一獸骨和石頭串成的項鍊。可能上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首飾。
分類
珠寶首飾可以按材料、工藝手段、風格、材質、裝飾部位、用途等這些不同方面來進行分類。
A、髮飾按用途分為:
1、髮夾分為:3-6公分的頂夾(只夾一部分頭髮)和7-10公分的髮夾(把所有頭髮都可以夾住,主要用來盤發用)
2、發箍,呵呵,這個不用多解釋了
3、頭花
4、豎夾又叫做香蕉夾就是把頭髮豎着夾起來,固定比較牢。
5、皮筋
6、爪夾又分邊爪,全爪與髮夾作用基本相同。
7、發插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的,也有叫發梳。
8、對夾這個小類不好上圖片,因為裡面又分為單夾與對對夾,在這裡面又可以分為鴨嘴夾,BB夾,一字夾,青蛙夾,邊夾。
9、尖嘴夾也有很多人叫鱷魚夾多為盤發後裝飾用,固定性不是很好。
10、兒童髮飾:就是比較兒童化的髮飾。可分為童繩和童夾,童夾也可以按上面對夾分類。
11、布夾,主要區別在於夾子下面有個網,這個網的作用就是把頭髮放在裡面,多為工作用頭飾。
B:髮飾按材質分為:合金烤漆類,合金水鑽類,亞克力類。
(1)、合金烤漆類:這個還是比較好了解的,就是金屬類的飾品外層有漆包裹着,當然漆都不是自然風乾的,而是加熱烘乾的,這樣色彩才會更加艷麗光彩同時不易掉漆。
(2)、合金水鑽類:這裡面還可以在分為兩個小類,滿鑽與稀鑽。基本上這類髮飾不會烤漆。
(3)、亞克力類:說通俗一下就是有機玻璃。
搭配
頭飾直接影響面部美觀,作用當然是不言而喻的。頭飾的搭配除了要適合髮型,臉型,還要符合整個搭配的風格。
寬寬的發箍+長裙,總給人女王的感覺,有名族感。其實Pairs臉偏寬,帶這種不寬不窄的或者再窄點的效果比超寬的好。
簡單的髮帶,會讓臉型偏瘦的人看起來會豐滿點,襯托嘛。給人的感覺更加俏皮可愛。
本來是很普通的休閒搭配,加上了帶點名族風情的髮帶,給人異域風情的觀感。而且很能吸引眼球。
大包頭+帥氣隨意搭配,有點另類的時尚。不是一般人嘗試的,個性十足的時尚人士難免一試,但是這種太突出臉型了,方形或國字型臉的MM慎重搭配。
大大寬寬的布包頭,既時尚又個性,配上個性十足的搭配,有點阿拉伯地域風情感。這種大的髮帶有修臉的作用,方臉大臉的MM可以試試。
小耳朵發箍,絕對的可愛女生必備,讓人一眼察覺個性的潮品。
蝴蝶結髮箍,同樣也是必備的可愛類潮品。
這個搭配的搭配單品是亮點。發箍,墨鏡,項鍊,手鍊手錶,包包,披巾,每件都是潮人必備,搭配起來既統一有各有特色。
漢族頭飾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着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隻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捨棄了很多,在有着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複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髮。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古代漢族婦女頭飾,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可分類為:笄,簪,釵,華勝,花鈿,步搖,梳篦。
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髮髻。古時漢族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髮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笄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時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髮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 即花勝。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步搖 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少數民族頭飾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裡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現代的首飾,材料單純得多,僅限於某些貴金屬如金、銀以及金銀之類的合金仿製品和翡翠、玉石、鑽石、寶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來,雖也開始製作塑料、陶瓷首飾,但普及度較低。相對來說,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頭飾,其所用材料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貴,就地取材,因時制宜。概括起來,少數民族用作頭飾的材料大體可以區分為這樣三類: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動物類除上面已經提到過的獸角和羽毛外,還有獸骨、獸牙、貝殼、蛋殼、蟹爪、馬爪等,甚至還有某些小動物。植物類頭飾有花朵、樹葉、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絨等,甚至還有成只的水果。礦物類頭飾物有各種礫石、石珠、石片或金屬如銅、鐵、金、銀等。可見,少數民族的頭飾物也是十分多種多樣的。稀奇古怪。
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和其他首飾和體飾一樣,以銀為主。同時,還有金、銅、錫等金屬,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屬材料,羽毛、獸角、獸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動植物材料和絨球、絲穗等棉毛製品。有的乾脆就是銀元和鑰匙。蒙古族無論男女,頭髮上都飾以寶石、珊瑚、碧玉。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頭飾。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婦女發蓋上飾銀元、銅珠;而未結婚的姑娘則在帽子上飾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貓頭鷹、雪雞羽毛;老年婦女則在髮辮上墜銀元和鑰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飾以銀鏈,已婚婦女的髮辮上卻綴白紐扣和絲穗。塔塔爾族的頭飾則是舊銀幣和金屬牌。滿族入關前也主要以花為飾,入關後受漢人影響銀飾也變的繁多。西藏的門巴族女子飾彩色珠串,男子則在帽邊用孔雀羽毛圍扎,十分雄壯美觀。塔巴族頭插竹籤、銀簽,戴珠串,插鳥翎。白族則插銀或玉的頭轡。傣族婦女還喜歡插色彩鮮艷的塑料梳子和戴鮮花或塑料花。苗族頭飾均為銀制,十分豐富突出。水族喜歡在頭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銀簪外,還有一種白銀髮飾,專門戴在頭上。壯族婦女一般都使用銀針、根簪。瑤族、畲族的銀制頭飾都十分突出。高山族與其整個服飾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銀冠。
鄂倫春人 東北的鄂倫春人,是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因而他們以戴鹿角為美。鹿善於奔跑,體態雄健,公鹿頭上的角分出多岔,十分雄壯美觀。當鄂倫春人推舉出能幹、公正、勇敢、有豐富狩獵經驗的人作為"莫昆達"(族長)後,莫昆達就把鹿角戴在頭上,顯示鹿角這種頭飾與狩獵勞動和勇敢、力量的密切關係。
滿族 入關前在髮簪上戴花,是滿族婦女的愛好。入關以後,滿族婦女的頭飾受漢人影響銀飾也變的繁多,加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針、排杆及壓鬢針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扁方"頭飾。所謂大扁方,是一根約七、八分寬,一尺來長的如意形大橫簪,用銀、骨、竹等做成,一端呈靈芝形或雲葉形,微曲,貫穿於頗具特色的髮髻之中。
裕固族 西北的裕固族在盛裝時帽筒上要加一圍綠色珠穗為飾,很有特色。但是,裕固族婦女頭飾中最有特色的還要算婦女結婚時戴的長形的"頭面"。戴"頭面"時,裕固族婦女先將頭髮梳成三條大辮,一條垂在背後,兩條在胸前,"頭面"亦分三條,"繫於髮辮上,每條又分三段,用金屬環子連接起來,上面鑲有銀牌、珊瑚、彩珠、貝殼等飾品,構成美麗的圖案。一副"頭面",重的達七斤左右。
藏族 藏族服飾和裝飾風格大致可以分為藏東、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類。這四類又可以分為農牧區二大風格以及各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身份之分。這是各地藏族服飾共有的特點。
藏族婦女大多數將頭髮分編成無數根小辮,頭飾大多是琥珀、珊瑚、瑪瑙、綠松耳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髮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髮辮一起銜接,這樣既美觀又方便。為了便於下雨時披自製毛氈雨披和戴帽子,髮辮和頭飾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將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辮子,前額的分發處開始分別在兩邊的細辮上串上相對稱的珊瑚、翡翠等寶石,把後腦勺的頭髮編成一根較粗點的髮辮,上面固定上從大到小的銀圓。
未婚女子將頭髮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
藏族婦女的頭飾中,最有特色且內涵豐富的是戴在發頂上的"巴珠"。貴重的"巴珠"由寶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後藏有所不同,前藏婦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後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頭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着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時候,按照傳統習俗,還對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向姑娘表示祝賀。
布依族 布依族的禮帽銀飾十分精緻複雜,是一種非常講究的頭飾。每逢喜慶節日或親友聚會,布依人都要穿戴禮服和禮帽。禮服用絲綢綾緞製成,禮帽上配銀飾。銀飾主體為一條長達一米的銀鏈,上面吊着幾十串銀制的太陽心、葵花心、小魚、小蝦、小鳥、飛鴿等各種紋飾銀器,銀光閃動,高雅華貴。
侗族 侗族的銀帽也是十分精緻美觀的頭飾。銀帽由帽和銀飾兩部分構成。相沿有兩層銀飾,上層嵌十八羅漢,下層嵌十八朵梅花,兩鬢各飾一個月亮。月亮正中有的還嵌雙龍搶寶或丹鳳朝陽,有的嵌吳剛代桂或嫦娥奔月,周圍以水波浪和彩雲繞邊。下面各鑲一個雄獅,獅子腳踏銀球,仰頭望月,在銀球中穿一條銀鏈,佩戴在兩鬢上,以護其帽;銀鏈可松可緊,伸縮自如。帽頂刺繡花草,上嵌精翠銀珠,閃閃發光;帽後圍有七至十一根銀浪,尾端鑲老鷹爪、葫蘆、金魚、爪子、四方印、響鈴等裝飾。走動時發出叮鐺響聲,十分動聽和諧。
瑤族 瑤族頭上的大銀釵在我國少數民族服飾中也十分突出。瑤族支系眾多,頭飾也十分複雜。廣西大瑤山的部分瑤族婦女,頭上戴有三條弧形大銀權,兩頭上翹,製作精美,重達一斤左右。戴大銀釵的瑤族婦女顯得雍容華貴,典雅莊重。
畲族 畲族婦女除戴珠串頭飾外,還有戴"三把刀"為頭飾的習俗。畲族婦女頭頂,插着三把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系有無數銀珠、銀片、銀墜之類裝飾品。頭花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
高山族 高山族祖傳的銀盔是充溢着文化內涵的頭飾。每逢有祭祀活動,高山族人便喜愛戴高大的銀盔。每一個高山族人成家以後,就用實物換來銀幣,製成銀圈,然後做成頭盔,從此便父子相傳,代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必須在銀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時,就把銀盔拆散分配銀圈,在此基礎上兒子加添銀圈又製作新的銀盔。因此,銀盔是財富積累的記錄,是勤勞、節儉和有本事的象徵。
苗族人 苗族盛裝頭飾也許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的頭飾了。其中一種頭飾,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婦女在載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另一種頭飾,由自下而上橫排的五支寶劍頭形銀片組成,也戴在銀冠上。五支銀片長尺余,大體相等;"劍尖"朝左,右邊整齊;正中有風頭飾。橫片上插滿鮮花。上面兩種頭飾,用銀多達三斤。[1]
參考文獻
- ↑ 頭飾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360國學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