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奇戰》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運用出奇制勝的原則和方法問題。它認為, 在對敵作戰中,為了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應當採用「驚前掩後,沖東 擊西」的佯動惑敵的戰法,使敵人對我無從防備。這樣,就能戰勝敵人。「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這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的戰爭名言,其實質是強調進攻的突然性 問題。而要達到對敵實施攻擊的突然性,則必須採用隱密而巧妙的戰法。
《百戰奇略》章節目錄: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2]。
原文
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沖東擊西,使敵莫 知所備。如此,則勝。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① 三國魏景元四年②,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指授節度,使鄧艾與蜀將姜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 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退還。欣等躡於強川口 ,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 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 日不及。維遂東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去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 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將匱,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勝。」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 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 進軍到雒。劉禪遣使請降,遂滅蜀。
注釋
①敵虛,則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意思是,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採用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②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景元,是魏元帝曹奐的年號。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3]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