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德語:Otto Heinrich Warburg,1883年10月8日-1970年8月1日),德國生理學家和醫生。[1]

1931年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精英Uhlan(騎兵團)擔任一名官員,並由於勇敢而被授予鐵十字勳章(一級)。瓦爾堡被認為是20世紀著名的生物化學家之一[3]

學經歷

1906年,獲柏林大學E.H.菲舍爾化學博士學位。

1911年,在海德堡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1913年,起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生物學研究所工作,

1918年,任研究員。

1931年,起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細胞生理研究所所長。

1932年,他和他的同事們共同發現了黃酶,並證明其輔基是核黃素的衍生物。

193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和5部專著並培養了大批年輕科學家。

1935~1936年,他又與同事們一道分離出了吡啶核苷酸,並確定了其結構和作用。

1937~1938年,他闡明了磷酸三碳糖氧化與形成腺苷三磷酸(ATP)相偶聯的機理,從而在研究能量代謝方面揭開了新的一頁。1931年瓦爾堡以他關於呼吸酶的傑出貢獻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3年,該所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細胞生理研究所,他繼續任所長。

20年代他發明研究組織薄片耗氧量的檢壓計——瓦爾堡氏檢壓計。他長期從事光合作用研究,在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和機理方面獨辟蹊徑。他研究癌細胞多年,發現惡性生長細胞的耗氧量比正常細胞低。在研究細胞呼吸時,他證明呼吸酶是一種含的蛋白質,稱之為鐵氧酶

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Otto Heinrich Warburg)所提出的理論,認為癌細胞的生長速度遠大於正常細胞的原因來自於能量的來源差別。[4]

癌細胞會偏向使用糖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細胞的有氧循環,所以癌細胞使用粒線體的方式與正常細胞就會有所不同。而癌細胞主要使用糖解作用取代有氧循環的現象,就稱作瓦氏效應。這樣的現象也引起研究者的好奇,是否能藉由導引細胞恢復正常有氧循環,切斷癌細胞的能量供應來阻止癌細胞生長,所以粒線體以及調控有氧循環與糖解作用間的過程也一直是癌癥研究的重要問題

另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