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禽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伯溫故里(書堂)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好禽諫》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

原文

衛懿公好禽,見觝①牛而悅之,祿其牧人如中士。寧子誎曰:「不可。之用在耕,不在觝,觗其牛,耕必廢。耕,國之本也,其可廢乎?臣聞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聽。於是衛牛之觝者,賈十倍於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農官強能禁。邶②有,生駒不能則善鳴,公又悅而納諸廄。寧子曰:「是妖也,君不司,國必亡。夫馬齊③力者也,鳴非其事也。邦君為天牧民,設官分職,以任其事, 廢事失職,闕④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舉焉,杜其源也。妖之興也,人實召之,自今以往,衛國必不多不耕之夫,不織之婦矣。君必悔之。」又弗聽,明年,狄⑤伐衛,衛侯將登車,而和御失其轡⑥,將戰,士皆不能執弓矢,遂敗於滎澤,滅懿公。

註解

① 觝(di):即「抵」的異體字,碰撞;相觸。

② 邶(bei):古國名,在今河南湯陰縣南。

③ 齊(qi):比;同;並。

④ 闕(jue):猶「乃」。

⑤ 狄(di):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

⑥ 轡(pei):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譯文

衛懿公好玩禽獸,見了抵角就很高興,給那些放牛人的俸祿同一般官員一樣多。寧子批評說:「不能這樣。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抵角,那些牛都去抵角,耕地就必定荒廢。農耕,這是國家的根本,怎麼可以荒廢呢?我聽說有這樣的話,做官的不因私慾妨礙百姓。」衛懿公不聽。於是衛國好抵角的牛,比耕牛的價格高十倍,放牛的人放棄了農耕而訓練牛抵角,農官都難以禁止。邶國有一種馬,生的馬駒不能跑卻會叫,衛懿公又高興地把它收納在馬廄里。寧子說:「這是妖怪啊,君王如果不省悟,國家必定滅亡。那馬是用來比力氣的。鳴叫並不是它應幹的事。一國的君王是替天統治百姓的,設官分職,以分擔職責,廢事失職的,就用日常刑律來約束,所以不該他管的事,君王不應薦,為的是從根本上杜絕廢事失職現象的發生。怪事的興起,實在是由人招致的,從今以後,衛國不耕田的男子和不織布的女子一定會多起來。君王一定會為此而感到後悔。」衛懿公還是不聽。又過一年,狄人討伐衛國,衛侯就要登上戰車,而御馬卻丟失了嚼子和韁繩,將要交戰了,士兵卻都不能挽,於是大敗於榮澤,狄人吞滅了衛懿公了。

寓意

馬的天職在於重點,牛的天職在於耕田,馬不善征戰而善鳴叫,牛廢耕而抵角,不司其職棄本逐末,只能民窮國危。該典故告訴我們使物用人應用所長,避其所短,否則廢事失職,必然天下大亂,陷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視頻

好禽諫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