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齋詩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者簡介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南衡陽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19年–1692年)。晚年居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合稱「清初三大儒」。他的作品有經後人整理收入《船山遺書》,詩的創作有《姜齋詩集》傳世。[1]
簡介
在詩的選本方面,著有《古詩評選》、《唐詩評選》和《明詩評選》等書。至於詩話,後人則將《詩譯》、《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合編而成《姜齋詩話》。[2]
《姜齋詩話》是王夫之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有着極為豐富的思想內容與理論價值。文章從藝術形象、藝術真實、藝術創作、藝術鑑賞等四個方面概括船山詩論的理論內涵,指出其藝術理論的歷史功績與現實意義。
《姜齋詩話》共三卷,收入王夫之詩論三種。卷一為《詩繹》,計十六則,論《詩經》藝術及對後世的影響。卷二為《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計四十八則,泛論一般詩藝。卷三為《南窗漫筆》,計三十二則,點評時人詩作。
詩論思想
王夫之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及現實性,以繼承《詩經》的「興、觀、群、怨」為旨歸;以創作必須有作者生活經歷為基礎。他的論著《姜齋詩話》 3卷,包括《詩譯》、《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外編》和《南窗漫記》。他認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姜齋詩話》《姜齋詩話》)他強調詩歌必須重情重意,情景交融,認為「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同前)。他認為文學創作,人各有特色,不能強立「門庭」,強立「死法」,黨同伐異,趨於模擬。他說:「詩文立門庭使人學己,人一學即似者,自詡為大家,為才子,亦藝苑教師而已。」因此,對明代前、後七子和竟陵派的批評尤其激烈。這些對於清代文學理論的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