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薑黃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薑黃
【生境分布】
生於平原、山間草地及灌木叢中。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和西藏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姜科植物薑黃Curcuma louga L.的乾燥根莖。因其藥材外形似姜,去皮後呈深黃色,故名薑黃。
【藥材歷史考證】
薑黃的始載本草《新修本草》云:「葉根都似鬱金,花春生於根,與苗並出,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爾。西戎人謂之述藥。」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當時薑黃的原植物應為薑黃屬多種植物,其特徵與根莖斷面黃色的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Ling、斷面灰綠色或墨綠色的蓬莪朮Curcuma phaeocaulis Val.和斷面白色的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基本相符,而不包括花從莖心抽出的薑黃Curcuma louga L.(當時稱為鬱金,見「鬱金」條)。
同時還說明當時薑黃與莪朮有混稱現象。《本草圖經》曰:「薑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文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並附有「宜州(今宜昌市)薑黃」和「灃州(今湖南境內)薑黃」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及附圖考證,與溫鬱金、廣西莪朮等相符。
《本草拾遺》云:「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蓑荷,根節緊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本草圖經》曰:「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由此可見,古代尚有用姜Zingiberofficinale(Willd. )Rosc.之老者充薑黃使用的。
《本草綱目》曰:「近時以扁如乾薑形者,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形者,為蟬肚鬱金,並可浸水染色。」可浸水染色者應為薑黃Curcuma louga L.。
《植物名實圖考》曰:「薑黃,……其形狀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極黃,氣亦微辛。」以上所述,與薑黃Curcuma louga L.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1~2.5m。根莖具多數圓柱狀或指狀分枝,形似姜,紅黃色,斷面鮮黃色,氣香。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基生,2列,每株5~7片;葉柄長25~45cm;葉片長橢圓形,長30~45cm,寬15~18cm,頂端短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成柄,綠色,兩面均無毛。花莖由葉鞘內抽出,總花梗長12~20cm;穗狀花序圓柱狀,長12~18cm,直徑4~9cm;花稠密;
苞片卵形或長圓形,長3~5cm,淡綠色,頂端鈍,上部無花的較狹,邊緣具淡紅暈;花萼長8~12mm,白色,具不等的鈍3齒,被微柔毛;花冠淡黃色,管部長達3cm,上部膨大,裂片3,三角形,長10~15mtn,後方的1片稍大,略成兜狀;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短,與花絲及唇瓣的基部相連成管狀;唇瓣倒卵形,長12~20mm,淡黃色,中部深黃色,花葯無毛,藥室基部具2角狀距;子房下位,被伏毛。蒴果球形。花期8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不規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節,並有圓形分枝痕及鬚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1]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少量,置濾紙上,滴加乙醇與乙醚各1滴,待干,除去粉末,濾紙染成黃色,加熱硼酸飽和溶液1滴,則漸變為橙紅色,再加氨試液1滴,則變成藍黑色,後漸變為褐色,久置,則又變為橙紅色。
【採集加工】
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曬乾,除去鬚根。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能功用】
辛、苦,溫。歸脾經、肝經。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於胸脅刺痛,閉經,癥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扑腫痛。內服:3~9g,水煎服。外用:適量。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