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婁師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婁師德
婁師德.jpg
宗仁
族裔 漢族
籍貫 鄭州原武
出生 630年
逝世 699年

婁師德(630年-699年),表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人。唐高宗武則天兩代大臣。

早年以進士及第授江都縣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很看重他,曰:「子,台輔器也,當以子孫相諉,詎論僚吏哉?」累次遷官至監察御史。高宗上元 (唐高宗)|上元初年,朝廷召「猛士」以防禦吐蕃,他以文官應募,從軍向西討伐,並屢有戰功,遷官殿中侍御史河源軍(今青海樂都西南)司馬,知營田事。

武周天授初,升為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舊知營田事。婁師德主管營田十餘年,取得了積穀數百萬斛的巨大成就,獲得武則天的嘉獎。長壽元年(692年),拜夏官侍郎尚書事。次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不久,武則天認為營田事關重要,又任之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部)、懷遠等地軍隊及河、蘭、鄯、廓等州(今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湟源以東地帶)的檢校營田大使。後又內遷秋官尚書,轉左肅政台御史大夫。證聖元年(695年),吐蕃進犯洮州(今甘肅臨潭),婁師德統軍迎戰,兵敗,遂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復官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聖曆元年(698年),遷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次年,官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依舊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招撫吐蕃事。同年八月卒於會州(今甘肅靖遠)。

婁師德前後在邊疆總共駐紮了三十餘年,以謹慎忍讓而聞名,「唾面自乾」的典故即來自師德。

婁思潁介休令;婁思潁子婁志學,千乗令。婁師德有曾孫婁圖南

他曾推崇狄仁傑獲取臣位。

生平軼事

婁師德調任江都縣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不同尋常,說:「婁君,是三公宰輔之才,應當將子孫委託給他,怎能以他現在是僚屬吏員論呢?」

高宗上元初年(674),婁師德任監察御史。適逢吐蕃軍侵犯邊境,劉審禮陣亡,婁師德奉旨前去洮河收容失敗散逃人員,就便出使吐蕃國。吐蕃的首領論贊婆等由赤嶺奉持牛和酒前來迎接,宴勞,婁師德向他們宣揚唐朝的國威、信義,陳述兩國關係好不好的利與害,使吐蕃的首領既敬畏又心悅誠服。後來,招募勇猛之士征討吐蕃,婁師德自告奮勇,頭束紅額巾應徵詔令,高宗授予他朝散大夫之職,讓他從軍。因建立功勞,提升他任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主持屯田事務。與吐蕃在白水澗交戰,八次遇敵,八戰八勝。

武則天天授初年(690),婁師德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身穿皮套襖,率領軍士開墾荒田,積聚糧食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無須轉運糧食和向民間購糧的費用。武后下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692),召他回朝廷授予他夏官侍郎職務,兼管尚書省事務,晉升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后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開墾農田,您可不能因此事辛勞而畏難呀。」於是仍然委任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諸軍及河、蘭、鄯、廓諸州的檢校營田大使。後入朝晉升為秋官尚書、封爵為原武縣男;又改任左肅政御史大夫,並主持政務。證聖年間(695),婁師德與王孝傑一同在洮州抵禦吐蕃軍,素羅汗山一戰,大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697),入朝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與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職為納言,晉封為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仍然掌管守邊軍隊的屯田事務。

聖歷三年(700),突厥軍隊入侵,朝廷下詔令委任婁師德為檢校并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同年九月,在會州去世,終年七十歲。贈予幽州都督銜,諡號為「貞」,安葬時賜給享用往返儀仗。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寬唇。為人深沉有度量,別人冒犯了他,總是謙遜地自我解脫,不流露於形色。一次,他與李昭德同行,婁師德一向身體肥胖,不能快步行走,李昭德嫌他行走遲緩,惱怒地說「:你是被農家子弟留住了。」婁師德笑着說:「我不在農家,還在什麼人那裡?」

在夏官任侍郎時,一次登載備選錄用官員名冊,被選的人員湊近案桌查閱登載簿冊。婁師德說「:允許我選定了再看行嗎?」被選用人員不肯離去,於是他揮着筆說「:當心墨沾污了你!」

狄仁傑尚未擔任輔政大臣時,婁師德推薦他入朝輔政。待到狄仁傑與婁師德官位相同時,多次排擠婁,讓他離開朝廷執行政務。武后察覺後,問狄仁傑:「師德賢明嗎?」狄回答說:「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后又問「:他能鑑別人的優劣嗎?」狄回答說「:臣曾與他是同僚,沒有聽說他能識別人的優劣。」武后說:「我用你,是師德舉薦的,他實在是夠得上能識別人才的了。」然後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給狄看,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地說「:婁公有大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婁師德統領邊防要務,擔任將相職務三十年,為人端正勤懇、厚重忠誠,待人心無親疏厚薄,正當酷吏殘忍兇狠之際,人們大多難免遭禍,惟獨婁師德能始終保持功勞名節,與郝處俊相當。當世的人們談及受讚許的人,總是婁、郝二人並舉。[1]

人物軼事

唾面自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成語叫「唾面自乾」,意思是如果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還擊,也不能把唾沫擦掉,而是應該讓唾沫被自然吹乾。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那種受了巨大的侮辱卻仍然能夠忍耐,不會反抗的人。這個成語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的來歷跟我國古代一個著名的大臣有關,這個人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和將軍之位的婁師德。 

婁師德,是生活在唐代初期的一位具有過人謀略和智慧的大臣。他字宗仁,出生在鄭州原武即現在的河南原陽。他二十歲的時候便考取了進士,起先擔任江都縣尉的官職,隨後因為政績突出而升遷至監察御史。此後又以文官的身份應徵從軍,跟隨軍隊遠征吐蕃,建立了一番戰功,之後便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和河源軍司馬等職位。之後便是兩次拜相,直到公元699年病逝,此後皇帝為了表彰他做出的卓越功績,追贈他為涼州都督,諡號為貞。

婁師德能夠在官場上一路高升除了他自己確實是有才能之外,跟他的容忍和寬厚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有一次,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做代州刺史,在臨別之際,婁師的說道:「我現在是宰相,你也做了高官,我們這一家的身份現在是很高貴了,但是如此一來肯定斛招來有心之人的嫉恨,那麼我們一個怎麼辦呢?」他的弟弟回答:「如果今後有人朝我吐口水,我也決不會反抗,把口水擦去就行了。」但是婁師德卻不以為然:「這還不夠,人家朝你吐口水是生氣的表現,你把口水擦掉,會使別人更加憤怒。你應該欣然接受,讓口水慢慢變干。」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來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婁師德博大的胸懷和強大的忍耐力,這也正是幫助他在朝堂之上與人和平相處的重要品質。[2]

豺狼咬魚

武則天曾頒布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當時婁師德擔任御史大夫,到陝西公幹,吃飯時廚子送上一盤羊肉。婁師德道:「皇帝嚴禁屠殺,怎麼會有羊肉?」廚子道:「這隻羊是豺咬死的。」婁師德笑道:「這隻豺太懂事了。」於是吃了羊肉。廚子又端上一盤魚膾,婁師德又問。廚子又道:「這隻魚是豺咬死的。」婁師德斥罵道:「你這個蠢貨,豺怎麼能咬死魚呢,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寬厚待人

婁師德曾與李昭德一同上朝,因身體肥胖,行走緩慢。李昭德多次停下等他,他還是趕不上來。李昭德不禁生氣地罵道:「你這個鄉巴佬!」婁師德笑道:「師德不是鄉巴佬,誰是鄉巴佬。」

婁師德巡視并州,在驛館與下屬一同吃飯。他發現自己吃的是精細的白米,而下屬吃的卻是粗糙的黑米,便把驛長叫來,責備道:「你為什麼用兩種米來待客?」驛長惶恐的道:「一時沒那麼多浙米,只好給您的下屬吃粗食,死罪。」婁師德道:「是我們來的太倉促,導致你來不及準備。」然後把自己的吃食也換成粗食。

婁師德巡察屯田,部下隨從人員已先起程,他因有足疾,便坐在光政門外的橫木上等人牽馬來。這時,有一個縣令不知他的身份,自我介紹一番後,便與他一同坐在橫木上。縣令手下看見,連忙告訴縣令:「這是納言。」縣令大驚,口稱死罪。婁師德道:「你因為不認識我才和我同坐,法律沒規定這也是死罪。」

婁師德到靈州,在驛館吃完飯準備離去,手下判官道:「我們連水也沒喝上呢,根本沒人答理。」婁師德便把驛長叫來,責問道:「判官與納言有何區別,你竟敢不理他?拿板子來。」驛長連忙叩頭請罪,婁師德又道:「我本想打你一頓,但我這個大使打你這個小小的驛長,傳出去對我名聲不好。告訴你的上官吧,你小命又難保。算了,我饒了你。」驛長叩頭流汗,狼狽而去。婁師德望着他的背影,對判官說,「我替你出氣了。」 感愧狄公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多次排擠他,將他放了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熱點視頻

有人朝你臉上吐唾沫怎麼辦?婁師德告訴你應該這麼辦!

武則天秘史:太子本來不敵婁師德,見到她在擂鼓,居然跟開掛似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