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宮內膜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endometrial carcinoma

就診科室 :婦產科、腫瘤科

多發群體 :圍絕經期、絕經後女性

常見病因 :迄今尚不明確

常見症狀 :出血、陰道排液、疼痛、腹部包塊等症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於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並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於卵巢癌和宮頸癌)。其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發病率在各地區有差異,在北美和歐洲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癌、肺癌、結直腸腫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的首位。在我國,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亦逐年升高,目前僅次於宮頸癌,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病因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癌,少部分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臨床表現

症狀

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普查或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多表現為:

  • (1)出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後女性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絕經後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 (2)陰道排液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在早期可表現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帶,如果合併感染或癌灶壞死,可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異味。有時陰道排液中可伴有組織樣物。
  • (3)疼痛 癌灶和其引發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宮收縮,引起陣發性下腹痛。絕經後女性由於宮頸管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引流不暢,繼發感染導致宮腔積膿,患者可出現嚴重下腹痛伴發熱。腫瘤晚期時癌組織浸潤穿透子宮全層,或侵犯子宮旁結締組織、宮頸旁韌帶、膀胱、腸管或浸潤壓迫盆壁組織或神經時可引起持續性,逐漸加重的疼痛,可同時伴腰骶痛或向同側下肢放射。
  • (4)腹部包塊 早期內膜癌一般不能觸及腹部包塊。如內膜癌合併較大子宮肌瘤,或晚期發生宮腔積膿、轉移到盆腹腔形成巨大包塊(如卵巢轉移時)時可能在腹部觸及包塊,一般為實性,活動度欠佳,有時有觸痛。
  • (5)其他 腫瘤晚期病灶浸潤壓迫髂血管可引起同側下肢水腫疼痛;病灶浸潤壓迫輸尿管引起同側腎盂、輸尿管積水,甚至導致腎萎縮;持續出血可導致繼發貧血;長期腫瘤消耗可導致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體徵

  • (1)全身表現 早期患者可無臨床症狀。但很多患者同時合併肥胖、高血壓和/或糖尿病;長期出血患者可繼發貧血;合併宮腔積膿者可有發熱;晚期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下肢水腫或出現惡病質狀態。晚期患者可於鎖骨上、腹股溝等處觸及腫大或融合的淋巴結等轉移灶。
  • (2)婦科檢查 早期患者常無明顯異常。宮頸常無特殊改變,如果癌灶脫落,有時可見癌組織從宮頸口脫出。子宮可正常或大於相應年齡,合併肌瘤或宮腔積膿時,子宮可有增大。晚期宮旁轉移時子宮可固定不動。有卵巢轉移或合併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時卵巢可觸及增大。

檢查

B超檢查

B超檢查可以了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由於子宮內膜癌患者肥胖者甚多,因此經陰道超聲比經腹部超聲更具優勢。由於B超檢查方便及無創,因此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癌最常規的檢查,也是初步篩查的方法。

分段診刮

是確診子宮內膜癌最常用、最有價值的方法。不僅可以明確是否為癌,子宮內膜癌是否累及宮頸管,還可鑑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腺癌,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對於圍絕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的患者,分段診刮還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分段診刮的標本需要分別標記送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或排除子宮內膜癌。

宮腔鏡檢查

宮腔鏡下可直接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有無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變範圍,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直視下對可疑病變取材活檢,有助於發現較小的或較早期的病變,減少了對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宮腔鏡直視下活檢準確率接近100%。宮腔鏡檢查和分段診刮均有發生出血、感染、子宮穿孔、宮頸裂傷、人流綜合反應等併發症,宮腔鏡檢查尚有發生水中毒等風險。對於宮腔鏡檢查是否可導致子宮內膜癌播散尚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宮腔鏡檢查不會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後。

細胞學檢查

可通過宮腔刷、宮腔吸引塗片等方法獲取子宮內膜標本,診斷子宮內膜癌,但其陽性率低,不推薦常規應用。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範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CT對於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於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腫瘤標誌物CA125

在早期內膜癌患者中一般無升高,有子宮外轉移者,CA125可明顯升高,並可作為該患者的腫瘤標誌物,檢測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和體徵,常提示臨床醫生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確診內膜癌的依據是組織病理學檢查。

病史和臨床表現

對於絕經後陰道出血、圍絕經期異常出血或排液的患者,必須首先排除內膜癌和宮頸癌後才能按照良性疾病處理。對具有如下高危因素的患者尤應高度重視:有子宮內膜癌發病高危因素者,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患者,多囊卵巢綜合徵、不育,絕經延遲者;有長期應用雌激素、他莫西芬或有其他雌激素增高的疾病史者;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

相關檢查

結合B超、宮腔鏡檢查、細胞學檢查及MRI等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變範圍和組織學類型,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因內膜癌絕大多數為腺癌,對放射治療不甚敏感,故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他尚有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按照手術-病理分期的結果及復發高危因素選擇輔助治療;晚期患者採用手術、放療與化療綜合治療。

  • 1.手術
  • 2.放療
  • 3.化療
  • 4.激素治療
  • 5.中醫藥治療

[1]

預防

  • 1.因子宮內膜癌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尚不能預防其發生,因此,重點應放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上。對絕經後出血,更年期月經紊亂應注意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對年輕婦女月經紊亂治療無效者,亦應及時做B超檢查和子宮內膜檢查。重視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對已證實有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根據患者情況宜行全子宮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應及時給予大劑量孕激素治療並監測病情變化。
  •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併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後婦女更應慎用。對有子宮的婦女,在應用雌激素的同時宜適當應用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並嚴密監測。
  • 3.改變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煉,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

[2]

參考來源

  • 林仲秋,王麗娟. 婦科惡性腫瘤篩查、早期診斷及預防——子宮內膜癌相關危險因素及預防. 《 VIP 》 , 2010
  • 王銘遠,湯小晗,盧美松. 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中自噬的研究進展. 《 國際婦產科學雜誌 》 , 2017
  • 陶敏芳,滕銀成,朱潔萍. 常見婦科惡性腫瘤562例20年回顧性分析. 《 上海醫學 》 , 2008
  • 張竹,侯敏敏,郄明蓉. 妊娠與婦科腫瘤專題討論 妊娠與子宮內膜癌. 《 VIP 》 , 2014
  • 徐啟英,李小平,魏麗惠. 子宮內膜癌化療進展. 《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誌 》 , 2010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