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朱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孔孟朱王,是儒家學派最傑出的四位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孔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孔」,儒家學派創始人,「聖人」之稱。孟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孟」,「亞聖」之稱。朱熹,即「孔孟朱王」中的「朱」,理學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即「孔孟朱王」中的「王」,心學集大成者[1]。
簡述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華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
孔子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修訂《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論語》。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開創了易學。
儒學的經典包括詩、書、禮、樂、春秋。馬王堆帛書易《要》篇說「得一《易》以群畢。」是說六經中,其他五經的精華都囊括在易經的損益之道里了,《易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朱熹】
朱熹[1130年(庚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中國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亦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重遺產源於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立於學宮,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為學:窮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2]。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貢獻
孔子創立儒學、孟子集成和發揚儒學,隨着時間的推移儒學被更多的人學習後又分為理學一派和心學一派,朱熹則是理學一派的集大成者,而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則是王陽明,他們的思想影響着中國從先秦到明朝的中國人。
視頻
孔孟朱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孔孟朱王,王陽明的為什麼這麼備受推崇 ,搜狐,2016-08-13
- ↑ 中國「兩個半聖人」的「三不朽」,品略圖書館,201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