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冬紀·節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冬紀·節喪》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孟冬紀。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原文

審知生,聖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②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③之謂也。此二者,聖人之所獨決也。凡生於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也,故有葬死之義。葬也者,藏也,慈親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慮。以生人之心為死者慮也,莫如無動④,莫如無發⑤。無發無動,莫如無有可利,則此之謂重閉⑥。

注釋

①節喪:反對厚葬,提倡節儉。本篇為墨家學說。②極:同「亟」,急務。③安死:使死者安。④無動:指死者不因發掘墓葬而驚動。⑤無發:指後人因死者墓中沒有陪葬物而不去發掘它。⑥重閉:大閉,指墓中無殉葬品,掘墓人無利可圖,不會招致發掘。

譯文

審度生命,是聖賢的人做的要務;審度死亡,是聖賢的人做的急務。了解生命的可以不損害生命,這就是保養生命;了解死亡可以不損害死者,這就是使死者安穩。這兩種做法,是聖賢的人所獨有的明確的看法。凡是在天地之間產生的事物,一定會死亡,這是避免不了的。孝子很看重自己的父母,父母很愛惜自己的子女,這是深入肌骨之間的痛苦,是人的天性。自己尊重或痛愛的人死了卻丟到溝渠里去,於心不忍是人之常情,所以有為死者下葬的禮義。葬的意思就是埋藏的意思,這是慈祥的雙親、孝順的兒子應謹慎地去做的事。謹慎的原因是因為用活着的人的心思去為死者考慮。從用活着的人的心思為死者考慮方面去看,沒有什麼比讓死者入土後不動、讓死者的墳墓不被發掘更重要的了。讓死者入土後不動,死者的墳墓不被發掘的方法,沒有比使死者的墳墓中無利可圖更有效了,這個方法就叫重閉。

原文

古之人有藏於廣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國寶之謂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淺則狐狸抇①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濕。此則善矣,而忘奸邪盜賊寇亂之難,豈不惑哉?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觸也②。狐狸水泉奸邪盜賊寇亂之患,此之大者也③。慈親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槨,所以避螻蟻、蛇蟲也。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節儉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務,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父雖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雖死,慈親之愛之不懈。夫葬所愛、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

注釋

①抇(hú):發掘。②避柱:避免碰到柱子。:一頭尖的小木樁。③狐狸水泉:以柱比喻狐狸水泉,以比喻奸邪盜賊。

譯文

古代的人死後被埋葬在深山曠野而落得安靜,不是有珠玉國寶的原因,是因為埋葬不可以不深藏的原因。埋葬得淺了就會被狐狸挖到,埋葬得深了就會碰到地下的泉水。所以,凡是墓葬一定要埋在高丘的上面,以避免狐狸挖掘、泉水弄濕的禍患。這樣做好是好,但忘記了有歹徒、盜賊、匪寇的禍害,難道不是糊塗嗎?就像盲樂師要避開柱子,卻用力地撞到了木樁子上。狐狸、水泉這些就像柱子一樣,而歹徒、盜賊、匪寇就像巨大的木樁子。慈愛的雙親、孝順的子女能夠避開這些禍患,就是懂得了安葬的意義了。好的棺木,就可以用來避免螻蟻、蛇蟲的蛀蝕。如今社會風氣混亂,君主越來越奢侈,這樣的墓葬說明他們的心中不是為了死者考慮,是因為活着的人互相崇尚奢華。把奢侈的人看得很榮耀,把節儉的人看得很鄙薄,不把方便死者作為埋葬的根本,只是把活着的人的名譽受損看作關鍵,這不是慈愛的雙親、孝順的子女應該有的心意。父親雖然死了,孝順的兒子對父親的尊重不會有所怠慢;兒子雖然死了,慈祥的雙親對兒子的關愛不會有所鬆懈。埋葬的是自己痛愛、尊重的人,就想到要用他們在生的時候所希望得到的過度的欲望作陪葬,用這種生前的奢欲來葬他們,他們又怎會得到安息呢?

原文

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抽肝以求之①。野人之無聞者,忍親戚、兄弟、知交以求利。今無此之危,無此之丑,其為利甚厚,乘車食肉,澤及子孫,雖聖人猶不能禁,而況於亂?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②,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③,輿馬衣被戈,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題湊④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且死者彌久,生者彌疏;生者彌疏,則守者彌怠;守者彌怠而葬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飭之,引紼者左右萬人以行之,以軍制立之然後可⑤。以此觀世⑥,則美矣侈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苟便於死,則雖貧國、勞民,若慈親、孝子者之所不辭為也。

注釋

①涉血:流血。涉:通「喋」。抽(chōu)肝:指殘殺。②含珠:葬物,古代把珍珠放在死者口中。鱗施:聯綴玉片製成的葬服。③濫:通「鑒」,盤。④題湊:古代貴族死後,槨室用厚木累積而成,頭皆內向,稱題湊。⑤(chūn):載棺柩的車。僂(lǔ):通「縷」,蓋在柩車上的飾物。翣(chà):用羽毛製成的傘形之物。黼黻(fǔ fú):古代禮服上繪繡的花紋。紼(fú):牽引棺柩的繩索。立:臨。以軍法臨之,行列然後方可不亂。⑥觀世:讓世人觀看,炫耀於世人。

譯文

百姓對於有利可圖的東西,就是冒着飛箭、上刀山、有流血被殺的危險都去求取。不知道禮義的農夫會忍心捨棄親戚、兄弟、朋友來牟取暴利。如今盜墓的人並沒有這樣的危險,沒有這樣的恥辱,而且他們獲得的利潤還很豐厚,坐着車吃着肉,福澤可以延及子孫,即使是聖人都不能夠禁止,更何況是亂世呢?國家越大,家產越豐厚,埋葬得就越隆重。口中含珠,身上佩玉,珍玩寶貨,壺盆,車馬衣被,金戈寶劍,數不勝數。各種養生的物件沒有不跟着陪葬的。題湊的墓室,幾個棺柩周圍堆積着石頭木炭。壞人聽到這個消息,就四處奔走相告,聖上雖然用嚴刑重罪來禁止盜墓,但仍然不能夠禁止盜墓者。而且死的人死去的時間越久,他們的後代對死者的注意就越鬆懈;後代對死眷的注意越鬆懈,守墓人就越懈怠,但是陪葬的物品還是像當初那麼多,這種形勢自然就不安全了。世俗的人舉行葬禮,用大車載着棺木,打着各種旗幟,靈車上蓋着如雲的飾物,手拿眾多的羽毛製成的傘隨柩車嚴整而行,棺柩上點綴着珠寶,塗着黑白相間、黑青相間的花紋,很多人在靈車周圍牽引棺柩,以軍法指揮送葬行列才不會大亂,用這種排場給世人觀看,既美觀,又奢侈,但用這種方法想令死者安寧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真對死者有好處的話,那麼即使使國家貧窮、百姓受苦,作為慈愛的雙親、孝順的子女也會在所不惜地去做。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視頻

孟冬紀·節喪 相關視頻

《呂氏春秋》兼容並蓄的「雜家」
呂不韋寫完《呂氏春秋》後,放話:若有人能改動一個字就賞千金!

參考文獻

  1.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2.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
  3.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