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孝琚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孟孝琚碑,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出土於昭通白泥井。現嵌置於鳳池書院(今昭通第三中學)「漢碑亭」內。被譽為「滇南瑰寶」、「稀世之珍」、「古漢碑第一」[1]。
現存孟孝琚碑,高1.33米,寬0.96米,共十五行,現每行殘存二十一字,據推測每行缺七字,立碑時間,有多種說法,以東漢永壽2-3年較為可信。
該碑有多方面價值,記載了孟孝琚生平,了解漢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書法石刻水平。碑文為方筆隸書,打破了「北方南圓」的說法。梁啓超曾評說,孟孝琚碑可以探索「漢隸與今隸遞嬗痕跡」。
孟孝琚碑作為漢代文物,2006年5月25日 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基本內容
孟孝琚碑是全國著名的漢碑之一,現保存在昭通第三中學的「漢碑亭」內。該碑於1901年在昭通白泥井出土,當年移置於昭通城內。
孟孝琚碑是由兩塊石板嵌接而成,上截約占全碑的1/3,至今沿未尋到,現僅存下截。由於上段缺失,無年號,說法不一。據考證應為東漢就壽三年(157年)所立,是雲南所存唯一的一塊漢代碑刻。碑文敘述了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的孟廣宗(字孝琚)12歲隨父到武陽學韓詩、孝經、博覽群書,後未婚而死,其父下屬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家鄉昭通。碑的字體為隸書,碑的形體、文辭、書法都是東漢盛行的風格,是研究古代西南民族史的珍貴實物史料。書法價值較高,被書法家譽為「滇中瑰寶」、「海內第一石」。孟教琚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此碑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從內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於武陽。其父的下屬官員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鑽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藝術水平。從書法上看,碑文系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現,不僅打破了北「方南圓的」陋說,而且可以探索漢「隸與今隸遞嬗痕跡」(梁啓超語)。
視頻
孟孝琚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先鋒文化丨「滇中第一石」孟孝琚碑,當年差點被拿來砌牆 ,搜狐,2017-05-31
- ↑ 漢代《孟孝琚碑》,360個人圖書館,,2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