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炸三鮮」體察隨縣況味(吳仕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學做「炸三鮮」體察隨縣況味》是中國當代作家吳仕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學做「炸三鮮」體察隨縣況味
常興
轉眼間已經到了霜降時節,過年也就漸行漸近了。家鄉隨縣有個說法:「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這是老輩子人看到小孩子要過年時的歡快常常說的一句話。「年少不曉愁滋味,歲長方知些況味」。筆者是在不惑之年才漸漸體悟這個中意蘊。
退休後這幾年,每逢春節前,總要學做「炸三鮮」,不在形式,也不在做的好壞,而在於從中體察家鄉的況味。
古時候有「漢東六國隨為大」之說,意思是漢水東面的眾多國家中隋國最大,出處是《左傳·桓公六年》《古文觀止·季梁諫追楚師》。還有「楚人好巫,隨重禮。」這是化用「楚人重禮,尚武崇巫」一句而來,突出說明隋國特別講究禮節、禮儀。自古迄今,這個「重禮」的習俗不衰。一到冬臘月,灌香腸,醃製魚、肉,醃鴨蛋便成了家鄉隨縣的一道道靚麗的風景,這叫「忙年貨!」為的是年後餐桌上有幾碗「名菜」——「臘豬蹄燉藕」、「乾魚塊」、「鹹鴨蛋」等。在廿世紀七八十年代,誰家在過年待客時,能上這樣幾道菜,那就是了不起的人家!風俗具有頑固性,人們在沿襲時也歷久彌新,到了九十年代,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忙年貨」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請春客」盛行「吃一天」。進入新世紀,為了「待客」發明了「拳打腳踢」和「掐五星」等留客的方法,這種形式與內容統一的娛樂活動,有用也有效,確實可以把客人留住。所以,一般的家庭都要置備一兩副麻將,有的還置辦了麻將機。漸漸地,人們感覺到在家待客多有不便,慢慢盛行在餐館待客,為了體面,像不像樣的家庭待客,攀比着抽軟包黃鶴樓香煙,喝白雲邊酒,把隨州「重禮」的傳統發揚到了極致。過去「請春客」半個正月,現在「請春客」排到一年到頭,每逢周末,不提前預約,硬是找不到餐館待客。
隨縣待客,餐桌上除了有那幾碗「硬菜」——「臘豬蹄燉藕」、「乾魚塊」和「鹹鴨蛋」,還應該有幾碗「鮮菜」——「炸三鮮」、「煎春卷」和「泡泡青煮肉」。這幾道菜構成了隨縣菜系的特點:實惠、營養、新鮮、可口。前三樣需要一個醃製過程,味道回味無窮;後三樣是現做現吃的,新鮮爽口,極富營養。俗語說:要留住人先得留住心,要留住心先得留住嘴。這恐怕就是隨縣況味的經典解釋吧。
學做「炸三鮮」,就像人們「寫詩」,只是「起興」,僅憑這一點是很難體察隨縣況味的。隨縣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炎帝神農;重禮可以追溯到季梁大夫。編鐘是隋國重禮的歷史詮釋;「掐五星」是隨州重禮的現代「翻版」。這況味持久的隨州文化,演繹的都是由「吃到禮」的邏輯順序,體察隨縣況味,也如同「寫詩」,先起興,再吟詠下去。關於家鄉的記憶,先從「吃」中找到口味,「炸三鮮」便是濃濃的家鄉味道中的第一口感。
如何學做「炸三鮮」呢?筆者有一篇拙文,下面曬給諸君:
炸三鮮
今天是臘月初九了。俗語說,過了臘八節,漸入年關里。所謂「年關」,是指關節點,關鍵時候或關口。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想起老母親曾經說的一句話:「窮人望種田,富人盼過年。富人年好過,窮人年難過。」從母親的這些樸實的話里,逐年讀着「年關」的釋義。如今,日子好了些,如何體察老母親那些話的含義?用一些記憶年關的行為,用家鄉的口味來慢慢體味母親的富有哲理的話語的況味。
所以,今天,臘月初九,在家自己炸三鮮,學着老父親當年的樣子,自己炸三鮮。材料是:廋肉、荸薺、油條、雞蛋和姜類佐料。方法是:先將廋肉、荸薺、油條和姜類用刀慢慢剁碎,然後,打少許雞蛋調好,倒入剁碎了的廋肉混合體中,加上鹽和其他佐料,合面一樣攪拌均勻。然後,把豆油(黃豆打豆腐時,豆漿煮開後,飄在上面的一層油膜狀的東西,用棍子挑起來,晾乾後,類似透明狀的薄薄的紙狀物體)攤開,將攪拌均勻的廋肉等混合物鋪在上面,趕平。油燒開後下鍋,開始炸,到炸熟後撈起。三鮮炸好後,備用。什麼時候想吃,就切成小塊,或蒸着吃,或下到肉湯里煮着吃,想怎麼吃都行。
炸三鮮,是隨州傳統菜餚的一種。三鮮的名字吉祥,意味着給年味以新鮮之氣象!家鄉對吃是很講究的,對古治的禮節更是講究的。[1]
作者簡介
吳仕釗,湖北隨縣人,文學碩士,研究員、作家、文化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