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學易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學易齋》是南宋詩人王邁的作品之一。王邁是今福建仙遊縣園莊鎮(舊稱慈孝里)人。嘉定十年(1217)進士,經歷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1]等職。為人剛直敢言,劉克莊譽其為「天下雋人也,其文字膾炙人口,其論諫雷霆一世。」

學易齋

時代背景

王邁所處的時代,宋金對峙的局面已經確立,北方的半壁山河淪於金人之手已近百年。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韓侂胄北伐失敗[2]後,南宋復國的希望徹底破滅,投降派當權,朝廷一味屈辱偷安,朝政腐敗。當時文壇上已不復有中興時期陸游辛棄疾那種雄壯豪邁的復國壯志了,而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濃厚的離黍之悲。

王邁也懷這種深沉的故國之思,但他的詩在描寫家國屈辱與邊民痛苦生活的同時,還以其充滿「辣性和火勁」語言,對投降派的無能進行辛辣的諷刺,對戰爭與求和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藝術特色

王邁愛國詩最顯著的藝術特色,在於其胸臆無隱、直言不諱的火辣風格。劉克莊曾這樣評價他的詩文:「胸奇腹憤,一切發於窮居野處逆旅行役之間,其抑揚頓挫、開闔變化……若他人嘔心肝擢胃腎而成者,子昂太白之流也。」王邁詩中,凡遇不公平不合理的人和事,都大膽批判。如他罵貪官污吏:「創第要高華,買姬求美艷。驕色肆頡頏,嚴科行聚斂。攫肉比鷹飢,噬膚如獰獫。」(《送林公似有之宰古田》);他批豪紳:「向來當車」(《寄漳守李侍郎元善四首之三》)……他在詩中較多地採用白描手法,採用通俗甚至是口語的表達方式,對貪官醜態的暴露和對百姓悲慘遭遇的描寫都十分真切。

這種表達方式在主流批評家看來,是淺露、粗獷、不雅馴的,但王邁用於揭露 和批判社會黑暗這些特定內容,不僅恰如其分,而且更具有戰鬥力和批判力。南宋一代,在統治階級屈辱求和思想的影響下,士風頹敗,有骨氣、有識見的士大夫不多,像王邁這樣在詩文里大膽評判、毫不留情的人物更少。正是王邁這樣愛國憂民、風骨錚錚的詩人的存在,才給偏於頹軟的南宋後期詩壇注入了一絲強勁的力量。

視頻

學易齋 相關視頻

北宋和南宋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可以美到這般令人心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