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州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寧州鎮位於玉溪市東部,華寧縣西南部,滇中湖盆區南緣。
距玉溪市府42公里。離省會昆明137公里,是華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
介紹
寧州鎮在玉溪市東部,東接盤溪鎮,南連華溪鎮,西與通海縣的楊廣鎮毗鄰,西北瀕江川縣的雄關鄉、路居鎮,北壤青龍鎮,東北靠通紅甸鄉。轄區面積437.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3.8平方公里。
寧州鎮多民族雜居,以漢族、彝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5%,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
自然環境
寧州鎮境內群山環繞,峰巒重疊,溪壑交錯,屬高山丘陵、河谷盆地相間地形。西 北和東北山樑隆起較高,東南低,南北走向的大卓旗山脈與十八學士山脈縱向切割,形成"兩脊夾一槽一盆地"的地貌。
海拔最高點為西北部大卓旗山的主峰--磨豆山(那果村委會轄)2663.1米,最低點為東南部的象鼻溫泉1564米,高低相差1099米,東西最大橫距24.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9.75公里。年均氣溫17.4℃。最熱月七月均溫19-22℃,最冷月一月均溫8-12℃;極端最高32.7℃(五月份),極端最低氣溫1.3℃(十二月份),無霜期250-310天,年日照1862.2小時,年均降雨量850-950毫米。[2]
發展歷史
1970年1月12日,經華寧縣革命委員會常委討論,玉溪專區革委會批准,撤銷 一區革委機構,建立新城、東山、 城郊3個公社革命委員會,又將城關鎮併入城郊人民公社。
1981年8月恢復了華寧縣人民政府名稱後,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0月,東山公社改稱登樓山公社,公社黨委及其他組織名稱也隨之改變。
1983年12月設區建鄉時,公社改稱區,原新城、東山、城郊3個公社,更名為新城區、城郊區,並將原城郊人民公社的城關、甸尾大隊和西門、上村的部分村寨劃出,成立了城關鎮,建立了鎮黨委,其餘地區和原登樓山人民公社的部分地區合併成立城郊區,建立了區黨委。
1984年9月城關鎮改稱寧州鎮,黨委名稱也隨之改變。
1987年11月9日至1988年1月25日,撤區建鄉,原城郊區、新城區,改為城郊 鄉、新城鄉,鄉鎮黨委同時成立。
1998年12月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將原3鎮6鄉撤併為3鎮2鄉,因此原城郊鄉、新城鄉、寧州鎮"兩鄉一鎮"合併為寧州鎮,撤銷兩鄉黨委。12月1日新寧州鎮黨委正式運行。
寧州鎮轄區
轄4個社區居委會(城關、甸尾、上村、西門),23個村委會(右所、王馬、郭家營、新莊、平地、鐵埂、嗎噠、法果、咱樂、沖麥、西沖、馬安山、普茶寨、岔納、新城、阿路本、暮車、舍木多、火特、紅坡、茂地村、葫蘆沖、那果),下設25個社區居民小組173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17712戶,64994人,其中,農業人口13812戶62158人,占總人口的95.64 % ;非農業人口2836人,占總人口的4.36% ;有少數民族16種9589人,占總人口的14.75% 。耕地面積52789.25畝,農業人均耕地0.84畝。
農業發展
寧州轄區耕地面積52789.25畝,其中:田22542.5畝,地30246.75畝,農、林用地土壤,以水稻土、黃紅壤、紅 壤、棕壤、紫色土為主。土壤偏弱酸性和中性,其中工業區周圍的以酸性土壤為主。土壤由岩石風化、土壤沙化等方式形成,其滲水性較好,水土保持度一般。土壤多為沖積沙壤土,土質的營養成分主要由腐葉和畜禽糞便組成,富含多種有機和無機成分,土地肥沃、水發好。適宜於水稻、玉米、黃豆、雜豆、蕎子、小麥、大麥、蠶豆等糧食作物,亦適宜種植油菜、花生和煙葉、茄子、辣子、瓜類、洋蔥、大蒜、蓮耦、茨菇等蔬菜,還適宜乾果的核桃、板栗、銀杏和鮮果桃、梨、蘋果、花紅、柿子、李子、杏、葡萄等鮮果及花卉的生長;另適宜於各種藥材如:草烏、蟲萎、龍膽草、金銀花、杜仲、伏苓、芍藥等名貴中藥材的種植;還適宜於高棵植物如:雲南松、華山松、櫟樹、粟樹、青香樹、黃牛頭樹、幾木、樟木等植物。
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2265萬元,比2005年增長14.9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84.2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完成18084萬元,比2005年增長3%;第二產業完成27627萬元,比2005年增長24%;第三產業完成46554萬元,比2005年增長15.2%,第一、二、三產業比重19.4:29.9:50.7。農村經濟總收入341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984元。實現地方財政收一般預算入1820.11萬元。
2006年全年糧食總產2411.47萬公斤,人均產糧571.1公斤。2006年,農業總產值(現價)28122萬元,比上年增15.26%,其中:農業產值13099萬元,比上年增19.01%;林業產值642 萬元,比2005年增16.9%,牧業產值13599萬元,比2005年增7.4%;漁業產值244萬元,比2005年增86.2%;服務業產值70.1萬元。農村實有勞動力42175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6974人。年末耕地面積 52789.25畝,人均占有耕地0.84畝,農民人均產糧571.1公斤,比上年減43.1%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2411.47萬公斤,比2005年減0.34% ;烤煙交售量463.4萬公斤,比2005年減6.1%,上等煙達95.3%,均價10.7元,農民在烤煙上實現人均收入1668.2元;油料總產105. 12萬公斤;蔬菜產量3075.71萬公斤;水果產量564.17萬公斤。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2100畝,退耕還林中的封山育林9950畝,零星義務植樹11萬株。年末生豬存欄64862頭,出欄98282頭;山綿羊存欄18191隻,出欄9728隻;大牲畜存欄15314頭,出欄5962頭,肉蛋奶總產量1098.7萬公斤,農民人均從畜牧業上獲得收入249元。
2006年,寧州鎮工業生產,緊緊圍繞建設輕工業強鎮的發展定位,以建築建材、煤炭開採、食品加工為重點,以 陶瓷銷售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為第一重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核心,產品質量為中心,引進日本金泉食品公司建設蘿蔔加工廠,寧州香進行擴建技改,東風鋼鐵公司技改擴建,2006年引進外資5847萬元。工業總產值(現價)完成42754萬元,比2005年增長17.2%。
2006年,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為:企業個數4046個,比2005年增3.3%,從業人員10600人,比2005年增長6.4%,增加值27000萬元,比2005年增長23.4%,總產值11400萬元,比2005年增長16.5%,營業收入177400萬元,比2005年增長18.4%,利稅總額6982萬元,比2005年增長12.7%,上交稅金1600萬元,比2005年增長31.6%。納入登記管理的個體工商戶3999戶,從業人員達10339人,實現營業收入161044萬元,實現利稅總額5066萬元,比2005年增長13.1%,實交稅金1372萬元。
科教文衛
2006年末,寧州鎮有各類科技人員82人,其中: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65人。全鎮有各類學校32所,其中幼兒 醫院
園、託兒所5所,小學23所,初級中學3所,鎮黨職校1所。有在校學生10156人,教職工72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有文化站1個,藏書12355冊,圖書流通10109冊,村級黨員活動室27個,村文化活動室56個,業餘文藝宣傳隊153個。有線電視覆蓋率99.8%,廣播覆蓋率100%。
有衛生機構26個,病床50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32人。傳染病發病率315.89例/10萬人。"四苗"覆蓋率99.66%。完成了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16個,成立了寧州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分發了《華寧縣新農合實用手冊》17000冊和《華寧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單》17000份。27個村(居)委會的20840名農戶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享受低保人數3884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6783戶,共計55177人,參合率8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4.15人。
基礎設施
寧州鎮全鎮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1563萬元,比2005年增加1085萬元,增長22%。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新農村建設等綜合治理為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生態建設,自2006年恢復義務植樹活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9950畝,封山育林16.3畝,義務植樹10.2萬株,發展核桃1700畝,完成向陽煤礦2100畝生態果園項目建設。完成教師小區160餘畝的征地工作,並於9月30日順利開工建設。
水利設施
寧州境內河流繁多,均屬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恩永河,長五公里,源出恩永山(熟稱大龍潭,系通海杞鹿湖),納嗎噠、法果、王馬、平地、郭家營五個辦事處之水,下會浣江過甸尾山口,匯入龍珠河;浣江全長15公里,源於江川縣雄關鄉,流經我鎮沖麥、西沖入白龍河水庫,經上村、右所、西門、甸尾等辦事處匯入龍珠河;龍珠河(又名爪江),全長20公里,源於本鎮那果村辦事處入稗子溝、老里箐水庫,經茂地村、葫蘆沖、新城、阿路本、新莊、馬安山等六個辦事處出境入華溪江(又名小曲江)匯入南盤江。其間新城有龍畝河(全長9公里)匯入,阿路本有矣那沖河(全長8公里)匯入。龍珠河因上游由三條河流匯入,形象"爪"故得又名爪江。全鎮新建小水窖3020口,人蓄飲水工程4件,投資1111.9萬元,完成農田水利建設3026件(口),增加蓄水量10.2萬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積7850畝,增加灌溉面積103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4平方公里,解決1426人、78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水利化程度達65.73%。[3]
五通情況
全鎮17個道路硬化村和14個扶貧工程建設村都已完成道路硬化,投入資金327萬元,落實水泥2356噸,群眾投工投勞17,358個。
為實現農村"村村通、戶戶看",全鎮個人捐款21400元,各村(居)委會接受捐贈電視機155台,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4座,分別是西沖村委會的小路南、西沖、普左、新莊村委會的紅石崖。
寧州鎮境內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鎮現有鄉村公路168條,465.77公里,好路率達38.4%,通車率達98%。
能源建設
寧州境全鎮建沼氣池8398戶,完成了"一池三改"6942戶。安裝太陽能的農戶3445戶,占19.45 %。 村中道路
集貿市場
寧州鎮建有綜合市場3個,其中寧榮市場占地70.13畝,寧陽市場占地7.63畝,西門市場占地5.03畝。百貨市場1個,小商品市場1個,大牲畜市場1個,生豬定點屠宰場1個。
鎮區街道情況
集鎮區主幹道基本形成,硬化率達100%,排水、路燈、行道樹等配套設施完善。主要有寧秀街、寧新街、寧陽路、寧錦路、寧榮街、東市街、西市街、寧昌街、東風路、河濱路及環城路。
環衛設施
有公廁9座,其中水沖廁4座,垃圾填埋場1個,垃圾坑39個,垃圾桶387隻。
風景名勝
鎖水塔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俗稱白塔,位於寧州鎮2公里的黃龍山麓,傍萬松山,臨 迎春橋,扼恩永河、白龍河、龍珠河交匯處。古人建以鎖水,故名。此塔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至1368年),為密檐式空心方形磚塔,塔身高12米,第一級邊長3.9米,逐級微收,各級出檐0.3米,檐口飾以蓮瓣形。塔座為石徹6級,高3.32米,底級邊長7.8米,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雖經600餘年,經歷6至7度地震,迄今仍巋然聳立。
金鎖橋
以松樹成林而得名。古詩有吟:"閣前江水繞松樓,入耳清聲盡此峰。萬派朝來春滿麓,千林響處午寒鍾。"景區位於縣城東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萬松山、慈光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墓、鎖水塔、迎春橋、土林及華竹苑等景點組成。萬松山小巧玲瓏,蒼松挺拔,翠柏成蔭, 綠色蒼茫,樹林間遍生秋蘭,曲徑通幽,風景秀麗。整座山樹木茂密蒼勁,東部長松,西部長櫟,古樹森森,遮天蔽日。慈光寺、鎖水塔、迎春橋皆為保存較好的明清遺物,慈光寺又是聊齋故事"狐狸冢"的發源地。
西沙映月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俗稱雙月潭,又名浮月泉,位於寧州鎮西北隅7公里沖麥村阱內,中有水池,四周森林茂密,面積兩畝余。地下水百餘條,從白沙底汩汩湧出,清澈透明,滾滾翻騰,有如葡萄串珠。下面浮黑沙,風吹波動,忽聚忽散,變化萬千。又若明月朗照,玉盤盛珠;更似繁花重疊,珊瑚環繞,尤為宜月夜觀賞,水天一色,皎潔若鏡。華寧舊縣誌載雲:"西沙印月",地與通海、江川毗鄰,公路暢通無阻。
春雷古洞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俗稱龍洞,位於寧州鎮4公里的陽暮山麓龍洞河旁,系中生代石 灰岩形成,每春雷出時,人間憒憒,洞中已隱隱有聲,幫得名春雷古洞。山腳共有3個洞,上洞空曠如數間屋,下洞有泉出其中,中洞深約數公里。洞內深窄縣殊,高矮迥異,寬處10米,窄處約1米。高者30餘米,低者半米許,岔道分歧,孔穴繁複。洞頂鍾乳垂吊,洞底底石筍叢雜,洞壁有若長廊屏風,有如龍蛇盤旋、群鳥翱翔的,有似洞府開門、戛然有聲的,有高大如廳堂的,有窄狹如小徑幽谷的,諸如"石樓梯"、"仙人過橋"、"二龍搶寶"、"五百羅漢"、"石鉦"、"石鼓"、"石幡"、"石燈籠"。
象鼻溫泉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位於華寧城南12公里處,有山形如象鼻,原建有一間火龍廟,內供石象一尊,現廟已毀。石象被搬到橋南洗澡塘村廟內保存。象鼻嶺腳,石壁屹立,林木叢生,岩隙間湧出溫泉兩股,相去10多米,水溫攝氏38度至40度,屬碳酸泉,清澈如玉,水中含鈣、鎂、鍶、鐳、鋅、硫等13種有益人體的元素,對防治皮膚病、風濕病等有特殊療效。又因勢鑿石砌牆,左為女塘,右 為男塘,故名象鼻溫泉。每逢花朝月夕,春秋佳日,遠近浴人,不絕於路。許多遊客騷人都為徐霞客、楊升庵未能至此游而惋惜,發出"惜不遇升庵,湯名書第一"的感慨。清代寧州詩人張凌雲吟道"天下湯泉莫漫夸,傳聞溫沼讓西沙;嶺如象鼻嶺無異,水比安寧水更嘉;入浴解教人似玉,到來幾許貌如花;春寒我欲頻經此,童冠謳歌樂歲華"。
爪水拖嵐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位於城東2公里的迎春橋下游龍珠河、恩永河匯合處。白龍河(舊稱浣江)發源於江川縣雄關老尖山,流經沖麥、朱家沖、普沼,進入寧州壩子,納龍潭河(恩永河)、王馬小沙河水在迎春橋下游與龍珠河河匯流而成的水似"爪"字形,秋冬季節常有崗氣蒸騰,故稱"爪水拖嵐"。"爪水作字流,蒸崗松山下;相映蔚藍天,合號染溪者"便是詩人何宗淮對這一景觀的真實寫照。迎春橋、白塔、龍珠河構成一幅優美畫面。舊時將龍珠河稱為"爪江"。現已看不 到"爪水拖嵐"的景觀。
陽暮回光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位於縣城東5公里的三台山之西南有一陽暮山,為大卓旗山東干之干脈,高約900餘尺,周15餘公里,此山視之蠢蠢若不堪與樓山為奴者,日光入地,返照橫空,則經紫萬狀,變幻頃項刻,素有"陽暮回光"稱謂。
樓山聳翠
古寧州八大景之一。距城東南15餘公里,屬大卓旗山東干脈,高2491米,周20餘公里,為景內名山,孤峰聳翠,峭壁凌空。山上有天池,水無源,蓋為雲氣所積也,木葉落其中,即有異鳥銜去。在陽關明媚的春夏或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則撫仙、星雲、杞麓3湖盡收眼底,煙波浩渺,遠山近水相得益彰,讓人心曠神怡,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登樓山風景區是一個風景秀麗、空氣清鮮的森林浴場,有國有森林92160畝,以華山松為主。森林茂密,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更為可觀的是在山頂所見的地域,竟與舊時華寧所轄之境相當,可觀賞寧州"無江三半江、無海三半海"、"樓山日出"、"樓山聳翠"等景觀。[4]
火特風景區
位於縣城東北面的分水嶺至盤溪公路沿線,海拔2376米,磷礦儲量約3億噸,森林茂密,植被較好。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在火特開展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開挖了許多土窯,砍伐森林大煉鋼鐵,當地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如今可以隱約看到一些土窯,見證當年大煉鋼鐵的場景。隨着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實施,曾遭到嚴重毀壞的森林已得到恢復,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景向。每年二三月份,山茶花、映山紅等競相開放,是人們春遊的好去處,夏天更是避暑的好地方。尤其是當地加工醃製的火腿,更為引人注目,因當地海拔高、濕度大,加之農民養豬不餵飼料,所生產的豬肉肉質較好,也比較香,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邑格沖民族生態園
位於華寧縣城東南方向15公里處的一條山谷,距象鼻溫泉度假村僅8公里,距離不算太遠,非常適合陡步探險者旅遊。邑格為彝族話,邑是水的意思,格是流動之意,邑格沖是流水不止之意,叫這麼個名就是因為有不知源於何處的泉水淌滿了整個山谷。比起不遠處文靜、秀氣的象鼻溫泉度假村來,邑格沖多了幾分原始和險峻。風景秀麗,氣候陰涼,區內旅遊資源豐富,集石、洞、林、竹、溪、流、瀑布為一體,可觀性強,還有怪石、險峰以及石樹奇特的景觀,是徒步旅行、康體健身的好去處。
慈光寺
坐落於縣城東2公里的萬松山巔西麓,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現存殿宇系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整個建築群坐東向西,由天王殿、藏經樓、紫金殿、玉皇殿、觀音殿及廂房、方丈組成,形成大小6個院落,占地1900餘平方米。殿宇建築風格為歇山頂和硬山頂、抬梁式構架。紫金殿以供奉的9尊銅佛得名,其中如來佛千餘斤。院中植有兩株桂樹,生氣盎然,每逢金秋,銀花怒放,三開三謝,香飄數里,州人視為寶樹。寺內陳匾聯甚多,其中有複製北宋米芾所書"寶藏"匾、明末董其昌題書"江聲任日夜,樹色無冬春"聯、明末寧州土知州祿洪題書"紫金嚴相"匾、清末州人朱家寶所書"慈光寺"匾。
文廟
寧州古建築之一,位於縣城寧秀街,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間不斷興建、重修、擴建功立業而成。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由大成殿、啟聖宮、明倫堂、名宦鄉賢祠、忠義孝悌祠、大成門、騰蛟起鳳門、泮池、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等組成,占地3640平方米,以一條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築風格為單檐歇山頂、斗拱式構架,檐柱、額枋、雀替雕刻彩繪,正脊、垂脊、戧脊飾以陶製寶瓶、仙人、獸頭等。
寧壽寺
寧州古建築之一,俗稱頂寺,位於縣城北1公里的化蓋山南麓。始建於明初,清咸豐十年(1860年)曾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東西寬30米,南北長130米,占地3900平方米,由金剛殿、盤龍祖師殿、大雄殿、諸佛殿、關聖宮、魁星閣、雪神殿、天王殿、太白閣、玉皇閣以及其它附屬房舍組成,從山門至最後的玉皇閣以一條中軸線對稱布局,形成大小14個院落。建築風格為歇山頂和硬山頂、抬梁式構架,檐柱、額枋雕刻彩繪,主殿有斗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