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宇文粹中(?-1139年),字仲達,一作仲理成都府廣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人。宋徽宗尚書右丞。宇文宗象之孫,宇文邦彥之子。宇文虛中、宇文時中的兄長。[1]

目錄

簡介

宇文虛中宇文時中兄長。據野史《三朝北盟彙編》,為蔡京的甥婿。[2]

經歷

宇文粹中在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中進士。開始擔任翰林學士承旨、宣奉大夫。宣和六年(1124年)擢尚書右丞,出守江寧府(治今江蘇省南京市)。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為太上皇行宮副使,保護太上皇徽宗趙佶東行躲避金軍。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因為軍亂被囚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建炎二年(1128年),直秘閣,守濮州。濮州被金國攻克,金軍以其忠義,將他放回。他以光祿大夫出知潼川府

紹興元年(1131年)請求去職,以他弟弟宇文時中接替他。紹興九年(1139年)宇文粹中去世,贈少保

其子宇文師獻(字德濟),宇文師獻子宇文紹訓。[3]

北宋靖康之難前後宇文粹中、張浚的進退情況——張浚同父異母兄張滉娶宇文粹中弟宇文時中之女為妻

1、靖康末宇文粹中作為徽宗舊臣曾扈從徽宗左右

宇文粹中,北宋崇寧二年(1103)登進士第三名。徽宗大觀三年(1109)正月,符寶郎宇文粹中同知貢舉。大觀四年(1110)三月,宇文粹中已是起居舍人。北宋政和元年(1111)正月十九日,宇文粹中為中書舍人兼實錄修撰同修國史充議禮局詳議官。政和二年(1112)正月八日,宇文粹中為給事中。政和二年(1112)九月,翰林學士承旨宇文粹中為尚書右丞。政和三年(1113)正月十九日,給事中宇文粹中、試中書舍人張琮並同知貢舉。政和四年(1114)正月二十三日,兵部侍郎同修國史宇文粹中同知貢舉。政和六年(1116)閏正月二十二日,宇文粹中之弟起居舍人宇文黃中(宇文虛中)同知貢舉。重和元年(1118)正月,宇文粹中仍為兵部侍郎。同一年的政和八年(1118)年,二十二歲的張浚進士及第,調山南府(興元府,今在陝西省漢中市,在元朝時是山南西道節度使理所)士曹參軍兼權城固縣(城固位於漢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是西漢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特召學士承旨臣李邦彥、學士臣宇文粹中與,示異恩也。張浚山南府士曹參軍兼權城固縣事秩滿後調任褒城(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西北的大鐘寺,屬興元府,褒城縣撤銷後,所屬地域分別劃歸勉縣、漢中市、留壩和南鄭縣)令,辟熙河路察訪司幹辦公事。宣和四年(1122),翰林學士宇文粹中重修岳廟記。宣和間(1119-1125),張浚為成都士曹司士參軍事(掌津梁、舟車、舍宅、工藝)。宣和六年 (1124)正月二十三日,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講修國史宇文粹中知貢舉,尚書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王時雍、中書舍人沈思、何栗、王綯、左司諫高伯振並同知貢舉。是年,擢白時中為太宰,李邦彥為少宰,張邦昌任中書侍郎,趙野、宇文粹中為尚書左右丞,再起蔡京領三省事。宣和末(1125),張浚自恭州(今重慶)司錄改秩至京師(今河南開封)。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命宇文粹中召集帶兵的將領與拱衛京師的皇城司官員宿於內東門,以防不測。

靖康元年(1126)正月一日,上御明堂,受文武朝賀,退詣龍德宮,朝賀道君太上皇帝(靖康元年正月初一金人渡河,梁方平何灌防河部隊潰散的消息傳到京師)。金人破相州。戊辰,破濬州。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師潰,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何灌退保滑州。己巳,何灌奔還,金人濟河,詔親征。三日,欽宗下詔親征,有旨以吳敏為行營副使,以余為參謀官,以蔡攸為恭謝行宮使,宇文粹中副之,以治道君太上皇帝東幸之具(徽宗急欲東幸,以領樞密院事蔡攸為上皇行宮使,尚書右丞宇文粹中為副,奉徽宗至亳州避敵)、(上顧執政有何缺道野對曰:尚書右丞闕宇文粹中隨道君東幸故也)。徽宗東幸之初,只有蔡攸及內侍數人扈從,一路經南都、符離到達泗上(今江蘇泗洪),童貫以護駕為名帶來了三千勝捷兵。其時童貫已被欽宗任命為東京留守,手中並無調兵出京之權;高俅率禁軍三千護駕,其殿前都指揮使的兵權在徽宗退位的當晚已被欽宗的母舅王宗濋所取代。童、高二人都不買欽宗的帳,在京城危亡的關頭,反而釜底抽薪,擅自越權把急用的軍隊調往後方,名為護駕,實為自保。蓋斡離不之兵距,濬州不守,梁方平戰衄,燒橋而遁,何灌軍馬望風潰散,賊遂渡河。金人入攻,京城修守備,(白)時中謂宇文粹中曰:「萬事須是涉歷,非公嘗目擊守城之事,吾輩豈知首尾邪?」兵部侍郎李綱進入內殿當面詰問欽宗道:「臣頃在道路間聞說宰相們將奉陛下出狩襄樊,以避夷狄,如此則宗社危矣!兼與昨日親征之議大相徑庭,不知果出於陛下之意乎?」、「太上皇以宗社之故,傳位陛下,陛下舍之而去,可乎?」可守不可守,欽宗採取了折衷的辦法,派李綱蔡懋陳良弼一起去新城東壁實地視察城牆濠河,商量出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意見前來回奏。陳良弼等一口咬定京城不可守,李綱說:「陛下不以臣為庸儒,倘使治兵,願以死效!」時新除知樞密院事吳敏說:「李綱任事甚勇,可付以大事。惟官卑職微,不足以鎮士卒,官家須得加封他才好展布。」、「此言極是。」欽宗問:「宰執中可有出缺的報來。」近臣報道,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前日隨太上皇去毫州進香,尚待補缺(時宇文粹中隨道君東幸故也)。欽宗問:「誰可將者?」李綱言:「朝廷高爵厚祿蒿養大臣,蓋將用之有事之日。時中輩雖書生,然撫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白)時中勃然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乎?」(李)綱曰:「陛下償使臣當以死報。」欽宗詔旨除(李)綱為右丞充防禦示使,面賜袍服牙笏。

靖康元年(1126)正月十九日,平陽府義勝軍作亂叛歸於粘罕(改作尼堪),時宇文時中為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市和運城市)知府。三月二十二日,「臣同趙野、宇文粹中、蔡攸等扈從(徽宗於應天府天慶觀、鴻慶宮、神霄宮)三處燒香。」

靖康元年(1126),三十歲的張浚官至太常寺主簿。四月十五日,宇文粹中知江寧府。八月乙未,吳敏知揚州。九月,金國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在圍城二百五十餘日後攻陷太原。九月十九日,李綱知揚州。十一月,章衡知揚州。

靖康二年(1127)三月二十日,李綱迎太上道君皇帝回京城,停駐在南都。

2、靖康之難時,宇文粹中剛被罷知江寧府不久(不到二個月)

靖康二年(1127)江寧府牙校周德叛,執帥宇文粹中,殺官吏,嬰城自守,勢猖獗。(李)彌遜以江東判運領郡事,單騎扣賊圍,以蠟書射城中招降。賊通款,開關迎之,彌遜諭以禍福,勉使勤王。時李綱行次江寧,共謀誅首惡五十人,撫其餘黨,一郡帖然。(李)彌遜到江寧府衙門,宇文粹中着四品官服,己在二門等候。二月辛丑,又命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知東上閣門事王球使之,許割三鎮地。癸卯,命肅王樞使金軍。以觀文殿學士、大名尹徐處仁為中書侍郎,宇文虛中籤書樞密院事。蔡懋罷。乙巳,宇文虛中、王球復使金軍。康王至自金軍。十五日,宇文粹中罷知江寧府【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起知江寧府】。二月,金人議立張邦昌,時太常寺主簿張浚【張栻(1133-1180)之父。入太學,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進士,調山南府士曹參軍兼城固縣事,秩滿調任褒城令,任太常簿主簿】與開封士曹趙鼎【北宋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為洛陽令,因宰相吳敏拔擢為開封士曹】、司門員外郎胡寅不書議狀,逃入太學中。三月,康王趙構秉承欽宗旨意任命黃潛善為副元帥。三月初七日,金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國號大楚。康王秉承帝意,汪伯彥升元帥。張邦昌給金人送書請求放回孫傅、張叔夜及秦檜,金不允許【起初,二帝隨金兵北遷,秦檜和孫傅、張叔夜、何栗、司馬朴跟從到燕山,又轉移到韓州】。時宋徽宗得知康王趙構即位,就致書金帥粘罕,與約和議,叫秦檜將和議書修改加工潤色。秦檜還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把秦檜送給其弟撻懶任用。三月庚午,宇文虛中罷知青州。二十日,李綱迎太上道君皇帝回京城,停駐在南都。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燒殺搶掠,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

建炎元年(1127)六月,三省同奉聖旨,宇文粹中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以江寧府軍卒叛失守故也)。

3、靖康之難後張浚自京師(今開封)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參與宋高宗登基儀式

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五趙構即帝位前,朱勝非為東道副總管、權知應天府,勸進趙構即帝位。建炎元年(1127),呂頤浩被命為揚州知州,奉命修揚州城以備巡幸。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三十一歲的張浚自京師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參與登基儀式,任樞密院編修官,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李綱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范宗尹出知舒州,又以受偽命責置鄂州。六月,三省同奉聖旨,宇文粹中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以江寧府軍卒叛失守故也)。六月,汪伯彥知樞密院事;張浚因與求和的黃潛善意見相左,已被出為興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為禮部侍郎;李綱任張所為河北招撫使,傅亮為河東經制副使,宗澤為開封府知府。七月,宗澤憂憤死,杜充任東京留守。八月初四,李綱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黃潛善任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月,張浚受到新任右相兼中書侍郎黃潛善的賞識(此前的政和、宣和間以欽差大臣察訪陝西興元府的黃潛善了解張浚的治績),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張浚附和黃潛善,攻擊左相李綱獨擅朝政。八月十八日,李綱罷相,任左相僅七十五天。范宗尹為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十月,宋高宗自商丘撤退至揚州。

4、建炎二年宋高宗在行在揚州時,張浚被任為禮部侍郎、又兼御營司參贊軍事

建炎二年(1128)正月,趙鼎到揚州求官不順,僅被任命為朝奉大夫祠差主管杭州洞霄宮。二月初七日,尚書戶部侍郎兼知揚州呂頤浩遷戶部尚書;呂頤浩、張浚聯馬追及上於瓜洲鎮,得小舟,即乘以濟。是晚,敵游騎至揚州縱火,城內煙焰燭天。同月,揚州被金兵攻陷。六月,張浚被宋高宗留任為禮部侍郎,趙鼎回建康攜家眷寓居杭州。十月,張浚兼任御營司參贊軍事。十一月初六日,呂頤浩試吏部尚書。十二月,黃潛善進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汪伯彥拜右僕射,其時,汪伯彥主和,反對抗金,促請高宗南遷揚州。

建炎三年(1129)正月,中丞張徽劾黃潛善,黃潛善罷相。二月,金兵陷揚州,汪伯彥被黜;剛剛病癒的趙鼎急匆匆地從杭州趕赴衢州;呂頤浩任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四月,呂頤浩與張浚、劉光世、韓世忠等將領率軍勤王,平苗劉之亂,迎高宗復位。張浚平「苗、劉兵變」立功,宋高宗復位,張浚升任知樞密院事。高宗欲相浚,「浚以晚進,不敢當」,張浚推辭。趙鼎應在建炎四年(1130)四月平定「苗、劉兵變」後任戶部官員。四月初六日,呂頤浩遷宣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兼御營使。四月十三日,呂頤浩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御營使。五月,張浚被任為川陝宣撫處置使。七月二十四日,張浚發行在赴川陝抗金,呂頤浩贈詩《送張德遠宣撫川陝二首》。八月二十日,呂頤浩論國用,言用兵最費財。閏八月十三日,呂頤浩進左僕射、同知樞密院事兼御營使。呂頤浩為人老而彌壯,膽氣過人,受命負責組織長江防禦,盡心盡責。

紹興七年(1137)十二月,以保和殿大學士宇文虛中河北、河東路宣諭使。紹興八年(1138)張浚同父異母兄張滉(字昭遠,號茅山居士)居零陵,紹興九年(1139)宇文粹中卒。

參考文獻

  1. 《宋史》卷三百七十一
  2. 宇文粹中_宇文粹中介紹_歷史人物_詞典網 宇文粹中相關歷史詞典 宇文歆 宇文公諒 宇文菩提 宇文康 宇文公諒 宇文招 宇文愷 宇文虛中 宇文籍 宇文善 宇文顥 宇文忻 宇文周 宇文莫圭 宇文仲鸞 宇文翼 ...
  3. 北宋靖康之難前後宇文粹中、張浚的進退情況_考證張浚張..._新浪博客 2015年5月22日 - ——張浚同父異母兄張滉娶宇文粹中弟宇文時中之女為妻 宇文粹中(?-1139),字仲達,一作仲理,北宋成都府華陽縣(成都廣都,今成都雙流)人。張浚(1097-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