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歙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歙縣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歙縣

方言: 徽語績歙片歙縣方言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黃山市

著名景點: 徽州古城景區、漁梁壩等

歙(Shè)縣,隸屬於安徽黃山市,位於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黃山,東鄰杭州,南接千島湖,面積2122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人口49萬。徽州六縣之一,歙縣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為歙縣,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徽班)之鄉"、"中國徽文化之鄉"、"中國牌坊之鄉"榮譽稱號。

歙縣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2014年歙縣古徽州文化旅遊區入選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歙縣自秦建制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築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1]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歙縣,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歷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明 清兩代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列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拔萃醫林,徽派藝術技藝精湛,徽派建築納徽四雕於一體,在古建藝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寶中有「兩寶」:徽墨和歙硯出自歙縣,還有徽菜、徽劇、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徽州學」已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並立的三大地方學之一。如今的古徽州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壩、古樓、古坊,交織着古樸的風采;四鄉村鎮,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明清時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隨處可見,共建有250多座,比較成規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等,有「牌坊之鄉」美稱。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築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歙縣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於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來,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

地方風俗

歙縣四鄉,風俗迥異,除了共同的節日以外,各地還有不相同的風俗節日,西鄉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潛口的「六月二」等,民間都要籌集款項,建台演戲,四鄉的農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雲集到村鎮上來交流銷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如今,還保留着這些傳統的風俗節日,不過內容更加充實,真正變成了規模很大的物資交流會。東鄉也有風俗節,如大谷運的「六月一」、汪滿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嶺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稱「保熟節」、「慶熟節」。

在這些節日裡,有的用麵粉做鹹淡麵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為的祈求風調雨順,五穀大熟。並有用麵包、米果、粽子互送親戚,以示「撒福」,相互祝願。南鄉和北方的許多地方,還有社節,俗稱「土地節」。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為一年中的「二、八」社節。過去,人們要去社公祠、土地廟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還要剪些寸長的麥杆與黃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謂之「炒蟲」。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頭,謂之「除蟲窩」。意思是祈求無蟲無病,五穀豐登。

名優特產

歙縣的飲食都屬於徽菜系。另外,歙縣作為古徽州府衙所在地,其「徽府菜」已得到了傳承和創新,滿足現代人需求。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發祥於南宋,起源於歙縣,以烹製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一的效果。

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在省內外享有很高的盛譽。徽州毛豆腐因表面長有一層寸把長的白色絨毛(白色菌絲)而得名。

毛豆腐

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成多種氨基酸,味道非常鮮美。它鮮而不膩,芳香爽口。賣毛豆腐的小販肩上一個擔子,一頭是竹架上架着新鮮的毛豆腐,一頭是小煤爐上架着一個平底鍋,只需揮一揮手,即可坐下邊蘸着醬邊吃小販現煎的毛豆腐(放毛豆腐的竹架子下面的竹筐里會有幾個迷你板凳)。

徽州臭鱖魚

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醃鮮魚」。所謂「醃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徽州石雞

在徽州各縣的深山峽谷之中,棲息着一種堪與古巴牛蛙媲美的蛙類一石雞。石雞,無論是紅燒,還是清蒸,撲鼻的香味,豐滿的後腿,足以勝過雞肉。如果在烹飪時,保留石雞皮,風味更佳,營養更高。許多賓客在品嘗之餘,無不交口稱讚。徽州的風味名餚「清蒸石雞」,清湯見底,蓋碗清蒸,原味不失,香氣濃郁,味鮮肉嫩,更使食者讚不絕口。烹調時,先將石雞從頸部開一小口,剝出外皮,開膛去內臟、頭和腳尖,洗淨,把每隻石雞切成四塊。火腿切成片,香菇切成兩片。然後取湯碗一隻,將石雞在碗中拼成原形,加入精鹽、火腿、蒜瓣、冰糖、甜米酒、薑片、熟豬油和雞湯,用大盤蓋在湯碗上,上籠蒸三十分鐘左右即可。

石頭餜

徽州風味小吃名品。徽州傳統麵食,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徽州圓子

是正宗徽菜品種之一。起源於歙縣,別稱「細沙炸肉」,約在200年前就己流傳各地。這道菜是將熟肥膘、桔餅、蜜棗、青梅等細丁拌入白糖桂花,做成小圓餡心。然後用雞蛋、肥膘泥、濕澱粉、炒米花拌勻,用水酒濕撳餅包成圓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經油炸熟後澆上用白糖、青紅絲熬成的滷汁而成。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金黃閃光,吃起來外層松酥、餡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歡迎的大眾菜。

花菇石雞

這道菜採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並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魔芋豆腐

魔芋豆腐是徽州特產副食品,以魔芋為原料製成。

魔芋又名鬼芋、鬼頭、花連杆、蛇子頭、天南星、蛇六穀,徽州各縣山區均有出產。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餚共食,其味清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