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阿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提阿學派,這是指在基督論(Christology)上與亞歷山太學派(Alexandrian School)對壘的一種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開始的時候,兩學派均是站在同一陣線,對抗亞流(Arianism)異端的。亞流認為神聖的道會受苦,安提阿學派則堅持要把基督的神人二性分開來。他們說,經歷受苦的只是基督的人性,祂的神性是不受影響的。這學派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強調基督神人二性之間的鴻溝︰神是不朽的,不能敗壞的,也是無感覺的;而人性則是會朽壞的,能敗壞的,以及易受感的。
兩百多個國家的綜合性人口學研究顯示,當今世界各年齡段的基督徒有21.8億[1]。基督徒占到近三分之一。基督徒在地域上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分布如此之寬廣,以至於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大洲或者區域可以單獨地成為毫無異議的全球基督教中心[2]。
簡介
大數之戴阿多若(Diodore of Tarsus,約330~94)通常被視為此學派最卓越的神學家,也是此派的創建者。他可以接受亞歷山太學派的鑰詞「道成肉身」,但反對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us)說基督只有一個實質或位格(Hypostasis)。對亞波里拿留來說,一個位格就等於是把道的特性,轉移(communicatio idiomatum;參基督論Christology 基督論)到耶穌的人性去;戴阿多若認為這樣一來,道就必然會受苦,結果使道的神性歪曲了。戴阿多若喜歡說到兩個兒子及兩種本性,否認其間有任何特性的轉移;故此只有耶穌的人性是死在十字架上,祂的神性是毫不受影響的。否認特性轉移,成了安提阿學派最重要的教義。
戴阿多若的學生,摩普綏提亞的狄奧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約350~428)認為「道成肉身」只是在「道─肉身」的模式內運作,對基督的人性不夠重視,亦即是容易忽略祂作為人所受的經驗,因此首先提出「道-人」的模式,此後就成了安提阿學派的標準模式。他認為我們不能從基督的神性推論出祂作為人所經歷的,因此祂的神性必然是穿上(assumed)整個人性,包括身體與靈魂在內。
就在涅斯多留(Nestorius)的爭論爆發前不久,狄奧多若便辭世。涅斯多留原是他的學生;從某個角度而言,狄奧多若要對涅斯多留的思想負責任,因為他說基督的人性就是「被穿上的人」,這種思想對一些較極端的人,很容易就跌入嗣子論(Adoptionism)的陷阱。再者,狄奧多若極嚴格分開基督的神人二性,亦容易使人以為基督的人性是等於另外的一個人,就如他本於約翰福音十27~28指出,這是基督神人二性之間的對話。
反對狄奧多若的人也認為,他對基督二性之間的關係不夠重視,以致認為二性之間只有某種「關聯」(conjunction),卻不是完全的聯合。他愛用「居衷」的比喻,來解釋二者的關係;他說,基督的人性就像是聖殿,是祂的神性的居所。這種居衷是按着神的喜悅,但與神住在先知或其它聖徒裡面是不一樣的,因為住在基督內的神性,是完全及永久的。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為什麼當時的人認為,他這種神學思想,只能給人一種外表的聯合,卻不是完全又真實的聯合了。
在涅斯多留的爭辯中,安提阿學派備受指摘,我們卻要小心分辨,安提阿學派仍然不能與涅斯多留的思想相提並論。這學派有些學者是頗為中庸的,狄奧多勒主教(Theodoret of Cyrrhus,約393~458)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以弗所會議(431;參會議,Councils320,Councils)之後,他們提出一份新的文件【編按︰即是說神人二性在基督內是聯合為一的,但這種聯合卻不是合成一種本質】,全無涅斯多留的極端思想。這份神學文件稱作「聯合信條」(Formulary of Reunion),連亞歷山太的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也能接受,為東方教會帶來十五年的和平。
在涅斯多留爭辯的初期,狄奧多勒主教反對區利羅說的「自然聯合」('hypostatic' union),因為它太容易使人以為神人二性是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兩種物質在自然律的力量下結合為一,成了新的一種物質。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再能明白整個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事件,是神本於自發的恩典,取上人的形像來成就救贖。在起初的時候,狄奧多勒仍然覺得基督是有二性及二質(hypostases),後來他覺得這種說法不妥當,便修改成為二性內的同質,即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內聯合。在這思想內,他看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應是既能避免把基督分裂為兩個位格,又免於把基督二性混為一談;基督教正統教義,正是在這二極端內採取中庸的路線。
視頻
安提阿學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關於全世界基督徒規模與分布的報告,搜狐,2012-01-17
- ↑ 淺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搜狐,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