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溪清水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溪清水岩位於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里處的蓬萊山。景區總面積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處以清水岩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聖、生態旅遊、民俗展示、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清水岩高峰,海拔767米,岩宇在500米處依山而建,背靠獅形龍脈,三峰文筆拱峙,面臨深壑,遠處蓬萊盆山環合,登巔遠眺,殿宇崔嵬,山水廳秀,風景幽雅,常在茫茫霧海行雲之中,美如「蓬萊仙境」而蜚聲海內處。普足禪師時錄楊道、周明為徒,居岩十九年間「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 中亭路,糜費巨萬,資於施者」,又建造洋中亭,作為治病救人的義診之所。[1]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自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實行免費開放優惠政策。

中文名稱: 泉州安溪清水岩

地理位置: 福建安溪城關西北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11.1平方公里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20元

習俗

清水祖師的巡境儀式已經成為閩南民間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當下,國家正在提倡發展文化產業、振興傳統文化,而泉州市又當選「東亞文化之都」,藉此契機,由廈門市東本貿易有限公司出品,開合(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清水巡境》製作完成了。紀錄片主要講述蓬萊信眾恭請清水祖師出殿下岩,巡視鄉社境地。其活動場面盛大,組織嚴密,禮儀嚴肅,具有濃厚的民俗特色。

景點簡介

清水岩位於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里處的蓬萊山。景區總面積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處以清水岩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聖、生態旅遊、民俗展示、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文物保護工程之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清水祖師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標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風景名勝

清水岩,鍾靈毓秀,宛如天仙,自古至今是朝聖、旅遊的洞天福地。這裡山水景觀絢麗多姿,文物古蹟資源豐富。岩石嶙峋,千姿萬象,如獅如虎,似人似物,無不神肖神似;雲霧婀娜,妙趣橫生,時而來去匆匆,時而含情脈脈。名勝古蹟,古建築,摩崖石刻,與山名山勢甚相契合;幽亭曲榭,因朝聖攬勝而立;古今詩聯,意蘊濃郁。經調查,現存的文物古蹟有66處,其中宋代有29處,元代的1處,明代的8處,清代的5處,已湮沒的16處,風物景觀23處。當今,美妙蓬萊,人間仙境。高殿聳然,亭榭錯雜,清山綠水風光好,引來一拔一拔的香客虔誠、遊客歡笑。

歷史沿革

舊志記載:「清水名山,發源於西北,逶迤而南,至竹塔一聳,跌下蜂腰,曰彭格,突兀峻絕。分為兩翼,左翼至凹峰草店,右翼展於東偏祈雨坪。當中為大師紺室。由西南轉東北,形如狻猊播弄碧空。殿內有大孔曰『獅喉』,殿下兩階曰『獅唇』。覺路為帶,覺亭為毬,西涼伎所作皆肖。」岩寺始建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原名張岩山,因岩上岩石壁立、泉水清洌,風景秀麗,於元祐七年(1093)改名為清水岩。從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擴建、重修達二十多次,規模漸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頗為興盛。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遺蹟均系元、明、清構築,體式基本保持原貌。岩宇依山而築,面臨深壑,作樓閣式,分三層,第一層昊天口,第二層祖師殿,第三層釋迦樓;左右翼鍾、鼓樓;檀越廳、觀音廳、芳名廳分立於東西兩邊。崇樓曲閣,層迭回護,從遠處一看,外形猶如「帝」字,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從清水岩頂俯視前瞻,「雄獅舞毬」之形勝栩栩如生,活龍活現。岩宇四周現存歷代文物古蹟66處,其中宋代29處,元代2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恢復的23處。奇觀異景點綴其間,其中宋代文物《岩圖》碑,堪稱舉世無雙的文物瑰寶,彌足珍貴。

清水祖師是北宋名僧,他一生「利物為本、濟人為志」,造福百姓,留下了許多關於修橋造路、行醫濟民、祈雨祛災的美麗傳說,塑造了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優秀形象,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八字綸音,享譽至極。近千年的香火傳承,使祖師信仰譽滿海內外,遠近各地紛紛塑像立廟,分爐建寺,爭相崇奉。如今,清水岩分爐遍布東南亞、台灣及世界各地,僅台灣就有清水祖師寺廟將近300多座,信眾近千萬人,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居台灣島眾廟宇之前列。每年到清水岩祖殿進香拜謁、尋根覽勝的台胞和僑胞數以萬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