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順市舊州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順市舊州鎮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所轄的一個鎮,位於安順市東南面,距西秀城區37公里。東鄰劉官鄉平壩區,南接東屯鄉雙堡鎮,西與寧谷鎮接壤,北抵七眼橋大西橋鎮,鎮域面積1169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292.9公頃,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小鎮、國家AAAA景區、全國文明鄉鎮、中國宜居休閒小鎮。[1]

中文名稱: 舊州鎮

外文名稱: JIUZHOU

別 名: 碧波鎮 山里小江南 舊州古鎮 舊州屯堡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

政府駐地: 舊州鎮

電話區號: 0851

郵政區碼: 561009

地理位置: 西秀區中東部

面 積: 11695公頃

人 口: 5萬(2013年)

方 言: 舊州話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性風濕氣候

著名景點: 明清一條街 浪塘新農村 東西南北街 山里江南 蝶戀花海

機 場: 安順黃果樹機場

火車站:安順站、安順西站

車牌代碼: 貴G

內容簡介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為元明之際的安順州治。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置州,至明萬曆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共歷250餘載。建制雖晚,卻名聲赫赫,被稱為西南第一州。舊州鎮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所轄的一個鎮,位於安順市東南面,距西秀城區37公里。東鄰劉官鄉和平壩區,南接東屯鄉、雙堡鎮,西與寧谷鎮接壤,北抵七眼橋、大西橋鎮,鎮域面積11695公頃,舊州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小鎮、國家AAAA景區、全國文明鄉鎮、中國宜居休閒小鎮。

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牂牁國轄地,戰國為夜郎地,秦漢屬象郡夜郎縣,三國、兩晉時隸屬牂牁郡,南朝隸屬夜郎談指縣,武德元年(618年),屬彝族之播勒部即普里部所屬之羅甸國,宋、齊、梁為寧州夜郎談指縣,隋置賓化,唐置望江,宋改普寧州,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隸雲南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設貴州安慰司普定土府安順州,州治即舊州,明洪武初年,安順建普定衛城,成化年間州府遷住安順,舊州易名為安順州,隸屬安順軍民府。民國3年(1914年),改安順府為安順縣,隸屬安順縣,為碧波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設舊州區公所至1991年12月撤區並鄉,詹家屯鄉、舊州鎮、隴灰鄉組成現舊州鎮。1951~1990年,在安順縣、市三分三合曆程中,均隸屬安順縣轄,1991~1999年,隸屬安順市,2000年後隸屬西秀區。

區位優勢

舊州位於黔中腹地,隸屬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西距安順市區37千米,東北距平壩區30千米,東距省城貴陽60千米、東南距黔南自治州長順縣40千米,南距紫雲自治州縣70千米,北距畢節市織金縣70千米。周邊100公里範圍內有黃果樹、龍宮、織金洞、紅楓湖、格凸河五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普定穿洞、天台山伍龍寺、寧谷漢遺址、平壩棺材洞、安順文廟、安順武廟、安順王若飛故居七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貴安新區,有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民族民間工藝

紡織、地戲臉子雕刻、挑花、刺繡、苗族蘆笙、嗩吶、弩射製作、布依族蠟染、苗族蠟染、

民俗活動

屯堡「跳神」(地戲)、鬧花燈、苗族跳花、農曆二月十九觀音會、農曆布依族「三月三」、「攔社」、清明、「躲立夏」、農曆苗族四月八、夏至、端午游百病、農曆五月二十八「城隍巡遊」、農曆布依族六月六、七夕、盂蘭盆節(七月半)放河燈、屯堡跳「米花神」、中秋、重陽、農曆十月初一送寒衣節、冬至、農曆臘八「佛成道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

地方特產

特色菜餚有雞辣子、油炸小慈菇、雞瀆豆腐、蛋松、糟辣椒炒豆腐乾、糟辣椒炒瘦肉、皮膀、酢肉、甜飯、燒辣椒、燒茄肉燜牛肉、臘肉血豆腐、酸菜、醃菜肉、紅燒肉 、雞八塊蒸山藥;還有油炸豌豆粑(餅)、裹卷、熱糍粑、水晶包子、瓦(挖)耳糕等特色小吃。

舊州八景

扶風葉笛、碧波秋月、麟山晴嵐、華嚴晚鐘、南堤綠柳、北嶺寒梅、翠微春靄、文閣夕照

建築風格

安順屯堡民居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的作用下產生的。具有軍事和江淮文化的特徵。屯堡民居建築的構架為木結構穿斗式,懸山頂,內部間壁和前檐的門庭均用模板裝修,後檐牆和山牆則以石塊砌築,屋頂則用黔中一帶的薄石板蓋就。幾十家、成百上千家連在一起,使整個村子形成軍營似的整體。每個家均以一個四合院或三合院構成,各家相互毗鄰而用圍牆隔離獨立成戶。村寨周圍築以圍牆,面向大道的地方闢為寨門,寨門為拱洞式,門下通道連接村中各主要街道,再通過彎環小巷連接各家各戶。

氣候

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帶,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潤,年平均氣溫為14.3℃,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雨晴不定,冬季晝短夜長,全年四季陰天多于晴天,氣候特點總體冬寒不甚,夏暑不酷,春溫高於秋溫。氣溫境內平均14.3℃,陰天多于晴天,光照條件較差,全年最冷月是1月,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1.9℃~22.5℃,最高氣溫達34.7℃。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自然條件

舊州古鎮位於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東部,東經105°14′——106°43′之間,在大地構造分區上,處於川黔經向構造體系西高、中平、北低,最高海拔位於老落坡九龍山巔1603米,最低海拔位於東部平寨邢江河1378米,平均海拔高度1490米。舊州鎮地質以溶蝕地貌為主、次為浸蝕地貌,岩溶地貌,境內礦產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可開採度大的有原煤、硅酸鹽石、頁岩石和高鈣石灰石。境內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性風濕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年平均氣溫14.3℃,極端氣溫最高34.3℃,極端氣溫最高34.3℃,最低-2℃,無霜期269.9天,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

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牂牁國轄地,戰國為夜郎地,秦漢屬象郡夜郎縣,三國、兩晉時隸屬牂牁郡,南朝隸屬夜郎談指縣,武德元年(618年),屬彝族之播勒部即普里部所屬之羅甸國,宋、齊、梁為寧州夜郎談指縣,隋置賓化,唐置望江,宋改普寧州,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隸雲南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設貴州安慰司普定土府安順州,州治即舊州,明洪武初年,安順建普定衛城,成化年間州府遷住安順,舊州易名為安順州,隸屬安順軍民府。民國3年(1914年),改安順府為安順縣,隸屬安順縣,為碧波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設舊州區公所至1991年12月撤區並鄉,詹家屯鄉、舊州鎮、隴灰鄉組成現舊州鎮。1951~1990年,在安順縣、市三分三合曆程中,均隸屬安順縣轄,1991~1999年,隸屬安順市,2000年後隸屬西秀區。

區位優勢

舊州位於黔中腹地,隸屬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西距安順市區37千米,東北距平壩區30千米,東距省城貴陽60千米、貴安新區60千米,東南距黔南自治州長順縣40千米,南距紫雲自治州縣70千米,北距畢節市織金縣70千米。周邊100公里範圍內有黃果樹、龍宮、織金洞、紅楓湖、格凸河五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普定穿洞、天台山伍龍寺、寧谷漢遺址、平壩棺材洞、安順文廟、安順武廟、安順王若飛故居七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貴安新區,有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區域概況

舊州位於安順市東南面,距西秀城區37公里。古鎮始建於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名安順州。地理位置在東經105°14′~106°43′,北緯25°51′--26°42′之間,東鄰劉官鄉和平壩縣。2006年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並獲批准授牌。轄24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戶數9496戶,總人口40729人,居住有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舊州鎮境內河流有型江河域,屬長江水系,支流有五翠河、南門河、隴灰河、龍潭河、橫水河、羅官河,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中小型水利設施有羊保水庫、鵝項水庫、仙人壩水利溝渠。

氣候

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帶,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潤,年平均氣溫為14.3℃,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雨晴不定,冬季晝短夜長,全年四季陰天多于晴天,氣候特點總體冬寒不甚,夏暑不酷,春溫高於秋溫。氣溫境內平均14.3℃,陰天多于晴天,光照條件較差,全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3.2℃~4.1℃,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1.9℃~22.5℃,最高氣溫達34.7℃。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舊州八景

扶風葉笛、碧波秋月、麟山晴嵐、華嚴晚鐘、南堤綠柳、北嶺寒梅、翠微春靄、文閣夕照。

建築風格

安順屯堡民居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的作用下產生的。具有軍事和江淮文化的特徵。屯堡民居建築的構架為木結構穿斗式,懸山頂,內部間壁和前檐的門庭均用模板裝修,後檐牆和山牆則以石塊砌築,屋頂則用黔中一帶的薄石板蓋就。幾十家、成百上千家連在一起,使整個村子形成軍營似的整體。每個家均以一個四合院或三合院構成,各家相互毗鄰而用圍牆隔離獨立成戶。村寨周圍築以圍牆,面向大道的地方闢為寨門,寨門為拱洞式,門下通道連接村中各主要街道,再通過彎環小巷連接各家各戶。

特色萊餚

特色菜餚有雞辣子、油炸小慈菇、雞瀆豆腐、蛋松、糟辣椒炒豆腐乾、糟辣椒炒瘦肉、皮膀、酢肉、甜飯、燒辣椒、燒茄肉燜牛肉、臘肉血豆腐、酸菜、鹽萊肉、紅燒肉 、雞八塊蒸山藥;還有油炸豌豆粑(餅)、裹卷、熱糍粑、水晶包子、瓦(挖)耳糕等特色小吃。

特色物產

貢米「珍珠」、小鍋茶、小慈菇、折耳根、舊州豆腐、山藥、舊州辣椒、雞辣子。

民族民間工藝

紡織、地戲臉子雕刻、挑花、刺繡、苗族蘆笙、嗩吶、弩射製作、布依族蠟染、苗族蠟染。

民間娛樂

玩花燈、跳地戲、舞龍燈、護龍蛋、打陀螺、跳大海、滾鐵環、打跳坎、敲「歪歪」、和尚棋、拉「咩咩羊」、跳「圓米花」、丟帕子、對山歌、說書唱書、吹蘆笙、請「掃掃神」。

民俗活動

屯堡「跳神」(地戲)、鬧花燈、苗族跳花、農曆二月十九觀音會、農曆布依族「三月三」、「攔社」、清明、「躲立夏」、農曆苗族四月八、夏至、端午游百病、農曆五月二十八「城隍巡遊」、農曆布依族六月六、七夕、盂蘭盆節(七月半)放河燈、屯堡跳「米花神」、中秋、重陽、農曆十月初一送寒衣節、冬至、農曆臘八「佛成道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

信仰

屯堡人宗教信仰是佛教,是一種以敬祖為特徵的「民族宗教」。六百年來,他們恪守着祖先傳承給他們的這種宗教意識,代代相傳,始終不肯丟棄與改變,這是屯堡文化之所以有別於其他文化而存在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屯堡人有強烈的血緣認同感,有極大的內聚張力和延續能力。它排斥其他血緣的文化,固守着中原、江淮傳統習俗,正所謂「神不韻非類,民不祀非族」,跳神、朝山拜佛、敬祖即是他們信仰的傳承方式。

視頻

省聯合組到西秀區舊州鎮調研脫貧攻堅幫扶情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