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河鎮位於湖北省京山市東北部,是全國重點鎮、京山市域副中心城鎮,素有「楚天明珠」之稱,2011年建立鎮級市建設試點鎮。

宋河鎮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宋河鎮地處大洪山南麓,位於江漢平原北端,橫跨大富水中游,介於王家大山與香山山脈之間。東南分別與羅店鎮新市街道接壤,西北毗鄰三陽鎮綠林鎮,北與坪壩鎮相連。版圖面積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7464畝,林地面積203593畝,養殖水域面積2636畝,轄46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人口6萬餘人。[1]

中文名: 宋河鎮

外文名: SongHe

別 名: 小漢口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京山市

地理位置: 中國華中

面 積: 312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城中路、映月大道

政府駐地: 湖北省京山市宋河鎮城中路

電話區號: 0724

郵政區碼: 431806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萬餘人

著名景點: 芭蕉夜雨 石人吐霧 老龍古洞 新羅太子墓

火車站: 京山站、京山南站、曹武站

車牌代碼: 鄂H

民 族: 漢族

地方特產: 板栗、銀杏、香菇

支柱產業: 機械、紡織、化工

行政代碼: 420821

名 人: 孫友元、龔光新、董鋤平

歷史沿革

宋河鎮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京山新志》記載:宋河原名唐家莊,曾有大戶宋姓居此,又有大富水流經,遂得名宋河。旋有商家若干戶,屋頂多蓋紅瓦,一名「紅瓦街」。清中葉,因得大富水河水運之利,可與三陽、應城、漢口等地通航,逐步發展為京山市東北部山區土特產集散地和集市貿易場所。素有「小漢口」之美稱,周圍距此約30華里的三陽、坪壩、晏店、仁店、羅店、石板河、天王寺、熊家灘、火龍等地居民都有趕宋河集鎮的習慣,故有「九個三十趕宋河」之說。

宋河鎮歷史悠久。境內有鄰近「屈家嶺文化」的舒家坡新時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盛唐時期新羅太子吟經事佛的芭蕉寺院舊址和新羅太子葬墓,有本世紀初的英國天主教堂故址,有距今1000多年的古富水縣城舊墟。

解放時期,宋河為京山縣第四區,1958年改名宋河公社,轄原三陽、宋河、羅店三個區;1961年改為宋河區、轄龍王、蒼台、石廟、合興、湯殷、天子、坪壩、宴店八個公社;1975年冬撤區並社,宋河區分為三個公社——石廟公社(轄龍王、蒼台、石廟、合興)、坪壩公社(轄坪壩、宴店)、宋河公社(轄殷、天子、團林林);1978年原團林公社又劃歸三陽公社,石廟與宋河合併為宋河公社;1984年復改名為宋河區;1987年改為宋河鎮。

地理環境

宋河鎮位於京山市東北部。東南分別與羅店、新市接壤,西北毗鄰三陽、廠河,北與坪壩相連。鎮區南距京山城區30公里,隨(州)應(城)公路與安(陸)京(山)公路兩條省道在鎮區交匯,隨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在鎮南1千米處設有出入口,南距長荊鐵路京山站25公里。宋河扼武漢——大洪山之咽喉,有着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宋河戰役(1948年)就發生於此。

行政區劃

宋河鎮鎮政府駐宋河,人口58608人,面積312平方千米,集鎮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轄2個居委會、46個村委會:城中路、映月路、蒼台、鮑河、徐橋、江關、張關、岔河、天子崗、雙河口、高關、龍王廟、王子寨、張家沖、何梅畈、石人山、榮萬店、楊家台、胡家城、馮家沖、陳關、江家畈、柳家嶺、高家壋、高家畈、魯家、芭蕉寺、朱洪嶺、程家沖、四股泉、同升、發水河、殷家沖、殷家店、萬塔、馬家沖、鄭家壋、白竹、楊家沖、合興集、秦關、董家城、王家山、蔣寨、殷墩嶺、邵家沖、邵李橋、夾灣。

自然資源

宋河鎮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境內有重晶石、石黃石、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陶土等礦藏。經過多年努力,宋河鎮逐步形成六大優質基地:5萬畝用材林基地;6萬畝優質稻基地;年出欄生豬6萬頭,出籠家禽60萬隻的養殖基地。1萬畝板栗、銀杏、沙梨等優質林果基地;1萬畝蔬菜基地; 100萬袋(桐)優質香菇基地;5000畝優質水產養殖基地。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值68.4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2.25億元,農業總產值4.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45元,比上年增收955元,全地域稅收達到3500萬元。

工業

全鎮已初步形成六大億元產業集群。分別是以鑫利建材、京怡光電陶板為核心的年產值4億元的市政建材產業集群,以斯潔、居美潔、德棉等企業為龍頭的年產值3億元的日用潔具產業集群,以青龍製衣、怡威製衣、金鷹鞋業為主導的年產值3億元的服裝鞋帽產業集群,以京山輕機機械鑄造、沃仕力農機為骨幹的年產值5億元的機械製造產業集群,以雁峰塑業、京山彩塑、恆福紙箱等企業為代表的年產值2億元的輕工包裝產業集群和以楚龍水產、常家洞茶葉為中心的年產值3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同時,我們還新培植了市政建材工業園、服裝鞋帽工業園、光電產業園和日用潔具工業園等四大產業園,工業發展後勁顯著增強。2010年,全鎮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6家,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

特色經濟

1.蝦稻連作。京山市宋河鎮充分利用生產加工出口優勢,發展宋河鎮蝦稻連作養殖。2008年,鎮政府積極研究蝦稻連作技術的推廣措施,迅速掀起了推廣蝦稻連作模式的高潮。宋河鎮蝦稻連作面積已達到1000多畝。推廣蝦稻連作技術模式已成為宋河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種植模式,超常增加農民收入的又一重大舉措。

宋河鎮為了促進蝦稻連作技術的推廣,宋河鎮開展了「宋河鎮低洼圩田資源調查」,對適宜於發展蝦稻連作的稻田進行登記。對蝦稻連作養殖提出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計劃把宋河鎮打造成全市龍蝦養殖的重點鄉鎮。

宋河鎮將推廣蝦稻連作技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來抓,並分別於4月、7月兩次舉行了龍蝦養殖現場會。利用現場會充分宣傳發展龍蝦養殖的廣闊前景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對重點示範點進行具體跟蹤,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養殖戶提供技術諮詢和服務。積極敦促有關水產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龍蝦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攻關。營造起龍蝦養殖的濃厚氛圍。宋河鎮分三批組織部分村組幹部及50多位農戶和業主到潛江、沙洋等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學習,讓農戶真正認識蝦稻連作技術模式,切實了解養殖知識。宋河鎮先後舉辦龍蝦養殖技術培訓班2期,培訓村組幹部及農戶200餘人,印發資料300餘份。不僅讓農戶學會蝦稻連作技術,而且讓領導幹部及村組幹部對蝦稻連作做到情況熟、鑽得深。

宋河鎮計劃培植龍蝦養殖大戶10餘戶,建立蝦稻連作示範點7個,示範面積200畝。為了讓示範工作全面穩定推進,宋河鎮對每個示範點負責人,實行定期指導,並對初期培植的專業養殖戶實行每畝200元的補貼,確保示範成功。搞好典型示範引路,以點帶面促發展。蒼台村支部書記李昌庭首先站出來在自己的14畝中稻田裡進行示範。殷家店村農戶龔光祥投資10多萬元建立了100畝的蝦稻連作基地,預計年內可生產小龍蝦40噸,純收入20萬元。在龔光祥、李昌庭等的帶動下,宋河鎮從事蝦稻連作養殖的農戶達80戶,生產規模發展到1000畝,總投資200萬元,可創產值600萬元。

2.娃娃魚養殖。京山市富民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地處宋河鎮張家沖村,成立於2008年7月,法人代表李明章。2008年,合作社相繼辦理了營業執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養殖許可證,2009年4月獲得成魚銷售許可證。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註冊資金由成立之初的30萬元達到2000萬元。合作社已建大小養魚池1000多個,飼養成魚650尾,其中,商品魚550尾,能繁殖的魚100尾,2010年產卵10000餘粒,成活2000餘尾,已形成了商品魚出售、魚苗供應和技術培訓等「三位一體」的商業運作模式。到2010年底,合作社網羅京山、隨州、潛江等地會員311個,可年創產值2500萬元。

社會發展

基礎設施

宋河鎮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鎮區七橋聯五片,四條主幹道長1.6萬米,澆鑄水泥路面4.8萬平方米,鋪設油渣路3.4萬米,形成街道硬化、幹道油化、郊區支道沙化的交通網。完成11萬伏供電升壓工程,安裝路燈500盞,農村電網整改升級,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輸變電網。建有日供水量為1.5萬噸的自來水廠,鋪設供水主管道28公里,形成循環供水網。建成裝機容量2萬門,全省一流的電信大樓,已裝機5000門,並開通國際移動電話業務的電信通訊網。建成鄉鎮一流的廣播電視大樓,轉播25套節目入戶5000家的閉路廣播電視網。鎮區有供銷商業大廈、千家街個體商業長廊、2個農貿市場、3個小商品超市,共有4000多個鋪面和攤位,形成經營靈活的商業網。有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集科教、文化、娛樂於一體的宋河農科教中心,有藏書10萬冊的「詩田圖書館」,有縣級高中一所,鎮轄初中2所,鎮直轄小學2所,幼兒園2所,有醫療設備齊全的二級乙等醫院,形成功能齊全的文教衛生網。

教育事業

湖北省京山市第二高級中學是全市唯一的一所鄉鎮高中,它座落在美麗的富水河畔、京安公路與應隨公路交匯處——宋河古鎮。學校始建於1956年,起初校名為京山縣宋河初級中學,幾經易名,1991年更為現名——京山市第二高級中學。

校園占地54畝,建築面積32800㎡,環境優美,有綠水噴泉點綴其中的舒憩園,有鮮花簇擁的銀杏園,有布局講究的成活綠籬,有大小各異的林蔭禮堂。 學校設備齊全。辦公樓、教學樓、多功能樓、食堂樓、學生公寓錯落有致。學樣我配置有高標準的理化實驗室、校園寬帶網、閉路電視系統、內部電話程控系統,有一流的學生公寓,有標準的運動場,有豐富的文化長廊,圖書館藏書7萬餘冊、報刊40餘種。1998年建起高規格的微機室,擁有電腦150台,2003年建起多媒體教室,教師辦公室配有液晶顯示器電腦。 學校現有教職工128人,其中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66人,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85人,省、市教育學會會員38人,省、市優秀教師18人,省、市、縣骨幹教師33人。現擁有三個年級,3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87人。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堅持「文特並舉,辦創精品」的強校思路,堅持「三個育人」的育人途徑,堅持依法治教、制度管理的管理原則,始終把師德教育作為治校之本,立校之基,行民主之政,走改革之路。 建校以來,京山二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初中畢業生3560人,高中畢業生8856人,向高等院校輸送了3300餘名學子。美籍華人陳德綱、北京大學教授高炳忠、全國勞動模範、京山輕機董事長孫友元,留學生鄒愛平、嚴茂斌、林傑、李小剛、呂加高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1995年起,京山二中連續十年被評為縣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從1996年起,連續九年被評為縣「文明單位」「最佳文明單位」;從1999年起,連續六年被評為「荊門市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從2002年起,連續兩年被評為縣「安全工作先進單位」、縣「五四紅旗團委」;2003年被評為「荊門市最佳文明單位」、「荊門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按照荊門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中的「依進論出」原則,該校教師在全縣排名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該校畢業生有太多的「低進高出」的典型,該校力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學有所成,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育人理念落到實處,進而向「荊門市示範高中」「湖北省文明單位」的行列邁進。

京山市宋河鎮第一初級中學(宋河一中)位於富水河畔,宋河鎮城中心,創建於1982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農村學校。占地面積2.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有教職工108人,其中專任教師95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85人。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35人。

宋河一中自建校之日起,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牢記「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學宗旨,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健康發展,讓學生從小接受文化的薰陶,感受人文情懷的溫暖,呼吸自由的空氣,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愛之美,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使學校成為學生求知的成長的搖籃。2005年來,學校先後被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和京山市教育局評為「文明單位」、「人民滿意學校」、「中小學德育先進學校」。2005年3月被荊門市人民政府、荊門市教育局授予「示範學校」光榮稱號。特別是中考,連創績,歲歲寫輝煌,升學率達到70--80%。創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書寫教育的碧海藍天。

京山市宋河鎮第二初級中學(宋河二中)位於京山市宋河鎮青龍西路30號,始建於1988年。學校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學生餐廳、學生公寓各一棟,教工宿舍兩棟。校園建築布局合理,校園環境做到了綠化、淨化、美化,育人環境達標。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1人,達到專科學歷61人,占100%。其中本科已畢業的教師56人,正在參加本科學習的有1人。本學期共有12個教學班,共有學生508人。其中六年級127人;七年級106人;八年級131人;九年級144人。

學校以「團結、求實、勤學、奉獻」為校訓,紮實有序地執行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和政策,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學校領導以身作則,公平公正;班子成員精誠團結,目標一致;全體教師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教風嚴謹,教學各個環節一絲不苟;學生學風濃厚,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學校生活張馳有度,學校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局面。在教學上,我們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為契機,積極進行教研教革,不斷加強校本培訓。近三年來,我校有三十餘名教師在國家、省、市縣級教學競賽中獲獎。學校始終把德育和安全工作放在工作首位,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突出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旅遊

宋河鎮豐富的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宋河鎮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又有不少革命紀念地。風光旖旎,景色秀美的宋河古八景:書台映月、思故泉涌、煙墩嶺、老龍雷公、石人吐霧、芭蕉夜雨、香山溪流、白竹晚煙。特別以石人吐霧、老龍雷公、豹子寺為系列的旅遊景區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旅遊區的重點景觀。此外,還有新羅太子墓、太陽寺等遺址,其東北方的馬家沖是抗日戰爭新四軍五師司令部所在地;左家畈曾是五師的後方醫院所在地;解放戰爭時期,宋河曾進行過著名的宋河戰役(毛澤東選集有載)。隨着風景點及人文景點的逐步開發以及宋河鎮旅遊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戲的政策傾斜,豐富的旅遊資源將成為宋河鎮經濟新的增長點。

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中,博物館普查工作人員在宋河鎮東約7公里的董家城村六組,新發現了一處商周———明清的古代城址,城址獨立於一較大面積、平坦的水稻農田之中。城址四面為丘陵崗地所環繞,平面形狀呈橢圓形,其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5米。城牆殘高最高處達5米,城牆面寬3-4米,城垣周長650米。城址設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城門寬約1.5米,在城垣外圍繞有一周護城壕。護城壕寬6-8米的,深0.50-0.65米,城牆與城內現均已被開墾農田,在城址內東北部地表暴露的繩紋陶片較多,在城址的中部暴露的近代瓦片較多。在城址南門處有一文化層堆積。其土質緊密、乾結,土色為深灰色,含有繩紋陶片、鬲足等。

在城址上採集的標本主要為陶器,多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少量的夾砂灰陶。器形有:鬲足、罐口沿等。紋飾:主要為繩紋,有弦紋。城址保存完好,是荊門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城址。它的發現為京山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京山市宋河鎮陳關村發現東漢古墓群,2007年4月8日,由省市縣組成的考古隊在這裡已發掘古墓10餘座,其發掘工程已近尾聲,出土了大量陶、瓷、石、銅、銀、鐵器遺物。其中,珍貴文物4件。

這些東漢墓群集中分布在宋河鎮陳關村六組的劉家山上,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都是由青黑色燒磚砌成的磚室墓,其形制複雜。規模最大的是編號為M6、M7的墓,這是一處夫妻異合葬墓。出土器物還沒清理完畢,墓主人身份和具體年代尚無法確定。出土的4件珍貴文物是:1件銅弩機,3件銅鏡。專家們表示,這批東漢墓出土的文物,對研究東漢時期京山地區喪葬習俗,了解當時制陶、制瓷、冶煉水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所獲榮譽

宋河鎮三個文明建設成果輝煌。1999年、2005年、2010年三度被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鄉鎮,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2003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宋河鎮黨委被荊門市委授予「黨風廉政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5月,常家洞茶廠生產的「毛峰」茶在湖北省首屆農業博覽會上獲的金獎。2005年,宋河鎮被國家發改委等6部列為全國重點鎮,被確定為全省第二較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全省重點中心鎮。

視頻

京山市宋河鎮秦關村開心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