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澤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澤萊(1952年2月15日-),本名廖偉竣台灣作家,出生於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詔安客家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生。

曾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也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今改稱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獎項。

1981年曾應邀赴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研究,是戰後台灣第三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生平

大學時代,宋澤萊就從事小說創作,寫了三本心理小說。

1978年以「打牛浦村」系列小說震撼台灣文壇。1981年一度轉向參禪,且一度鑽研基督教教義。

1985年寫廢墟台灣。

1986年和數位本土青年作家創辦「台灣新文化」雜誌。1987年出版「弱小民族」一書後,開始停筆達7年之久,為結婚生子暫時告別文學。

1996年出版「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再度受到矚目。

早在鄉土文學運動,還在摸索的70年代中期,宋澤萊已完成了後來被推許為鄉土文學新里程碑的「打牛湳村」系列。在隨後的幾年裡,也以驚人的速度,陸續發表了《骨城素描》、《變遷的牛眺灣》、《蓬萊誌異》、《廢墟台灣》,這些涵蓋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的小說,以及一些論述或批判文學現象、社會問題的文章及詩篇。

創作風格

宋澤萊的小說創作,從《打牛湳村》到《蓬萊誌異》共經歷了三個不同寫作階段,依次為:

一、寫實主義時期,反映宋澤萊的人間掙扎,想用藝術創作將自己由破毀邊緣拯救出來。

二、浪漫主義時期,為擺脫現實苦悶造成的負擔,於是把自己放逐到美麗而帶有異味的世界中去解救自己。

三、自然主義時期,始於了解人的天生限定或宿命,因而自覺地朝向這頌題材的發掘和思索。

宋澤萊對自己作品的歸類,不論是否符合三種文學流派的性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創作是掙扎也是解救,這樣一來,作品基本上可以說是自省和探索的結果,是個人心靈災難的記錄。

作品

融入宗教體驗的作品

《廢墟台灣》。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母語詩集

《一枝煎匙》。

台灣本土意識刊物

《台灣新文化》、《台灣新文學》、《台灣e文藝》。

2011年發表《台灣文學三百年》,

獲台灣國家文藝獎

2013年,獲台灣國家文藝獎。

信仰

1980年,參禪後,先後發表《隨喜》、《禪與文學體驗》等著作。後來宋在《被背叛的佛陀》等書的序文中表示學禪只能使自己的煩憂暫時消解,直到接觸了原始佛教,依其內容修行,發現憂愁得以解決。宋認為原始佛法與現今盛行的大乘佛教在教義上有許多差異,提倡篤信原始佛教,此說遭到大乘佛教界人士的攻擊。

1996年,宋澤萊出版《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在序言中提及,宋認為自己已修行至「無餘涅槃境界」,然而,原始佛教即使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擾,卻無法解決現實生活與家人的問題。此時他因緣際會來到教堂,感受冥冥之中有神靈之力召喚,於是改而信仰基督教。 宋澤萊的轉變與把對信仰的見解進行寫作的方式,引起宗教界的爭議,也因評論當代佛學大師(星雲印順昭慧等),遭到批評。

台羅拼音

2006年,行政院教育部推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此案引起部分學界人士反彈,宋澤萊時任教育部國語推行會委員,對此案表達支持態度。

視頻

2018年8月5日News98【民意新連線】訪問宋澤萊談「台灣文學三百年的精彩」@2018.08.0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