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骨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完骨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在胸鎖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淺層有耳後動、靜脈的分支,深層有頸深動、靜脈;有枕小神經本干。主治癲癇,頭項五官疾病。操作方法為斜刺0.5~0.8寸。
中文名: 完骨穴。
出處: 《針灸甲乙經》。
隸屬經絡: 足少陽膽經。
主治: 癲癇,頭項五官疾病。
主要配伍: 配太陽、率谷、風池主治頭痛。
功能: 祛風清熱、止痛明目。
操作: 斜刺0.5~0.8寸。
名稱釋義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以此得名。
定位
在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腮腺炎、扁桃體炎、失眠等。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癲疾,僵仆,狂易,面有氣,完骨及風池主之」。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痛,煩心,癲疾,頭面虛腫,齒齲,偏風,口眼渦斜,頸項痛,不得回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1]
主治
1. 頭痛、頰腫、口眼斜、喉痹齒痛等頭面五官疾病;
2. 頸項強痛;
3. 癲癇;
4. 瘧疾。
配伍
配太陽、率谷、風池主治頭痛。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淺層有耳後動、靜脈的分支,深層有頸深動、靜脈;有枕小神經本干。
定位
在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
操作
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完骨穴經常按摩可改善貧血
完骨穴出自《針灸甲乙經》,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中醫認為完骨穴具有通絡寧神、袪風清熱、平肝熄風的功效。經常刺激按摩完骨穴可以起到改善貧血的作用。此外,完骨穴還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耳聾、耳鳴、失眠、失語症、腮腺炎等病症。
完骨穴位於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中。取穴時耳後有明顯的突起,其下方凹陷處即是完骨穴的位置。刺激完骨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法,將食指的指腹按壓在完骨穴穴位上,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左右兩側的穴位每次各按揉3-5分鐘即可,每天早晚各一次。兩側的完骨穴可同時進行按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