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海十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定海十景

中文名;定海十景

地點;定海城西長沃近海岸

性質;十景

作者;連邑人葉子

級別;省級五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定海十景;景區名稱,分別指位於"黃金水道"閩江口北岸,黃岐半島南突出部,與馬祖島僅一水之隔,素稱"閩江北喉",為福建省首批省級五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景象,分別是龍門春浪、雁塔秋風、雙髻峭拔、四嶼神姿、葫蘆浮海、雲磴晚照、牛台夜月、生巾飄逸、古堡雄關、名剎聽濤。[1]

龍門春浪

定海,這裡山巒逶迤,海岸曲折,礁嶼羅列,有著名的十景。"怪石依天積,洞門劈海開。登臨聊一嘯,風雨忽驚來。"這是連邑人葉子發詠"龍門虎洞勝景的一首五絕。

龍門虎洞位於定海城西長沃近海岸,在龍門虎洞處觀"龍門春浪",自古列定海十景之冠。此處方圓數百米,岬角兀立,懸岩逼海,怪石壘疊,沙灘平闊。每值春潮,龍門濤拍懸岩石門,捲起干層浪,雲煙蒸蔚;浪入虎洞干回百轉,潮音猶如戰鼓齊鳴,迴蕩冥冥海空,令人心馳神騁,遐思萬千......。

由於礁石風化海蝕,縫穴極多,常有海鳥棲息其中。步入洞口,頓覺一股寒氣沁入心腑。洞內煙嵐氤氳,神奇莫測,-?岩壁上有一怪誕的摩崖石刻,曰:"大潮淹字腳,小潮淹沒它。"意境是啥?至今仍是個未破釋的"謎"。

雁塔秋風

紗帽山也稱龍山、煙臺山,聳立定海城北,從筱埕砦一脈如帶,峭拔峻奇,支分派衍,盤踞海上。山上有一石塔,建於元代。當時,為東南沿海航道暢通,抵禦海寇侵擾,築"龍山烽火台",與興化之南日、泉州之涪嶼、漳洲之銅山、福寧之烽火台,並稱閩省五大烽火台。龍山烽火台隸屬連江,領連江縣治東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個都。石塔雖成廢墟,仍為定海諸山最高點,古蹟依稀可尋。

站在殘塔廢墟上,一股強勁的風從海上吹來,如潮湧雷鳴,在無際?層疊的秋草上,掀起重重浪濤。極目遠眺,定海灣內的三十六礁,閩江口的五虎門、川石島、南北竿塘等島嶼盡收眼底,真有"一攬群島小,汪洋在腳下"之感。

雙髻峭拔

雙髻峰位於定海城東北,為黃岐半島最南面的山峰,與定海第一峰紗帽山對峙。因山峰堆翠,形如婦女頭上盤旋的螺紋髻,故名。

雙髻峰為定海一大屏風,其地勢險峭,有古城盤旋,巍峨壯觀。峰下老虎岩處,謂"海門天險",有扼海控江之勢。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數干倭寇占據雙髻峰半山腰,為保家衛國,千戶湯俊,百戶金旺、任簡、朱文、丁銘五位將佐率兵東城外,在後城牆地與倭寇血戰,終因寡不敵眾;同日殉難,後又同葬於雙兜#004,時稱"五忠墓"。如今,五忠墓依存,在此古戰場憑弔英烈,激發愛國情思,令人熱血沸騰。

四嶼神姿

佇立定海畔,選擇任何一個角度,眺望大海,皆可望見四塊岩礁的神姿,人稱"四母嶼"。它呈一字型排列,形如章魚、龍蝦、梭子蟹、大鱟。四塊礁嶼似斷若連,相抱簇擁,又似四顆璀璨晶瑩的藍寶石,鑲嵌在萬頃碧波中。嶼四周暗礁密布,藻布珊瑚叢生,潮怒波涌,真有"地盡天無盡,滄海一望驚"之感。四母嶼海域是各種魚類棲息的好場所,為閩江口的一個重要漁場。建國初期,這裡一年四季盛產石斑魚、竹蟶、鮑魚、筆架、檳榔螺、海石蓮等暢銷台灣及港澳地區,還有春丁香、夏?魚、秋海蜇、冬黃瓜魚都遠近聞名。

葫蘆浮海

定海西雷公碴近海岸處,有一玲瓏奇巧的礁嶼,高一丈余,形似葫蘆,人稱"葫蘆瓶"。每值小潮,礁如一隻葫蘆懸浮海中,似隱若現,欲漂又止,十分神奇。相傳,八仙中的鐵拐李成仙后,以鐵杖擲空化龍直奔東海,一路上他除惡護善,造福黎民百姓。一日,鐵拐李乘龍飛臨定海紗帽山小憩,適逢東海龍王興風作浪,定海城水漲三丈,鐵拐李將隨身攜帶的酒葫蘆拋入定海灣,鎮住了海龍王,定海城重現在眼前。人們也驚異地發現,在城西的海岸邊同時升起一座形如葫蘆的礁嶼。如今,葫蘆瓶礁嶼已設有燈標,為漁舟進出定海港導航。

雲磴晚照

雲磴即雲磴橋,在紗帽山下有一小石橋,長約6米。因地處山谷中,溪流從橋下流淌,水聲潺潺,橋旁築有三元殿 (真武殿),為秋季登高遊覽勝地。《連江縣誌》載,明參將安國賢曾於秋日同黃貞吉、林興祚游雲磴,憩三元殿,觸景生情,留下一摩崖石刻。詩云:"相將徐度嶺,躡屐破秋雲。路自岩邊轉,泉從樹杪分。探幽臨絕險,取醉傍斜曛,啼鳥如天落,疏鍾送客聞。"描述古剎鐘聲敲響黃昏,晚霞從樹縫中射出,光彩散綺,七色交織,令遊人留連忘返的情景。

牛台夜月

在定海城西雷公碴大榕樹下有一空闊地,舊時,這裡是一片大草坪,為耕牛憩息處。當夜色降臨,牛群悠然踱步,哞哞連聲,真是一幅美麗的牧歌鄉野寫意畫。每至秋季,海面上飄起輕紗般的薄霧,待到明月升起,朝東南眺望,青輝映入海中,水中馬祖鼻礁岸影子如海市蜃樓。此時,山野波光海濤牛聲,交相融匯,詩意無窮。

生巾飄逸

定海古城地靈人傑,鄉人云,皆因有紗帽石盤踞城北。現今沿巨龍般蜿蜒起伏的"八一五"路行進,只須十分鐘,便可望見一塊巨石懸空,宛如古代讀書人頭上的紗巾,颯颯生風,人稱"生巾飄逸",此石與定海城堡三重門成一線,極為峻奇。古人有詩云:"紗帽巍峨石宛如,群峰誰是受官初,海天高掛非天意,為勸兒孫勤讀書。"勸學勵人,寓意深刻,令人遐思。佇立石頂,俯視山下,房屋鱗次櫛比,城壘堅固。匹眺大海,水天相連,煙波浩淼,驚濤拍岸,百舸爭流,馬祖列島宛如一群脫韁的野馬直奔大陸。

古堡雄關

定海古城堡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檄建。城堡條石砌成,全長2000多米,寬6米,高7米。據《福建通志?城池志》載:明代在此設置干戶,稱亭角守御官軍千戶所。嘉靖年間,倭患又起,定海古城重修,增筑北面的新城,列東、西、南、北,正面南門改向,臨海而築,附有瓮城,城樓上原有四門鐵炮,後來毀。如今南城門上還鑲着一塊明代石匾,上刻"會城重鎮"四字。

古堡氣勢宏偉,如巨龍盤山鎮海,與福寧嵛山、漳州銅山,興化南日、泉州浯嶼串成一線,構成護衛八閩海疆的重要屏障。城堡內曾設置參將署衙門,城北設左右中軍署,衙門前建有接官亭。歷史上定海古堡一直是閩海抗倭的堅固堡壘。明末,鄭成功及其子鄭經率抗清水師屯船定海。清初,提督萬正色曾檄調諸路兵船、炮手配官兵赴東城外訓練。抗戰時期,日軍於一九三九(二次),四四、四五年連續四次在定海登陸。巍巍群山燃起多少戰火烽煙,滔滔大海激盪無數悲壯潮音。古城堡幾經風雨,至今保護完好,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剎聽濤

海潮寺坐落於定海東四里地山凹,距海邊僅二百餘米。寺草創於宋淳熙年間,擴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海潮寺又名九龍禪寺,因寺對九座蜿蜒起伏的峰巒而得名。明嘉靖年間僧眾百餘。清雍正年間重修。今山門大殿均系清代所建,並保留有宋代石槽及大量的原寺柱石。隨山行進,峰迴路轉,只須半個鐘頭,即可望見海潮寺的雄姿:丹牆青瓦,高檐飛翹,綠樹掩映,煙嵐氤氳,宛如仙閣存于山谷之中。寺宇三面摩嶺,一面臨海,與馬祖島近在咫尺,終日兩度潮,自來自去,浪擊礁岸,濤聲不絕。人到此如入深山,又似進入大海之中。古寺"名剎聽濤"乃連邑遊覽勝地。明代連江知縣#006燦當年留詩一首:"綠陰清晝下松蘿,官邸偷閒半日過。愛客鳥聲供酒數,醉人花氣得春多。厭從拗路勞雙腳,欲向千林問一柯。輸卻此間僧世界,百年牢夢在雲窩。"

相關視頻

定海十景發布會暨鄉村旅遊論壇(無LOGO版) 百格傳媒

《俯瞰定海 全景昌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