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都南京為什麼容易淪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定都南京為什麼容易淪陷南京氣候上適宜,降水充足;經濟上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繁華;文化上崇文重教,有「天下第一文樞」之稱,同時歷史積澱深厚,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稱譽。

從公元472年越國的范蠡在這裡築成開始算起,近2500年的歷史中,先後有10個政權在南京定都,但同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繁華、安穩的南京卻沒有成就穩定的政權,這10個定都於此的王朝或政治集團,都在短時間內覆滅,難道是此地的魔咒嗎?[1]

定都南京政權盤點

南京是「十朝都會」,從春秋時期越過范蠡在此築長干里開始算起,城市存在超過2500年,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10個政權在此建都,分別是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明初、太平天國以及民國政府。

東吳(公元317年——公元420 年),存在59年;

東晉(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存在了104年;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60年;

南朝齊(公元479年——公元502年),24年;

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56年;

南朝陳(公元557年——公元589年),33年;

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39年;

太平天國(公元1853——公元1864年),12年;

國民政府(1927年——1948年),22年;

大家看到這些應該就非常清楚了,不論是古代封建王朝還是近代政治集團,這10個都不是長久的政權,明朝在朱棣時期就已遷都北京,其餘的最長一個東晉政權也不過百餘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年,比起其他三四百年的王權來說,絕對算是短命的王朝,而且這些如流星一般在歷史中快速划過的政權都還不約而同的定都在南京。

假如只是兩三個王朝,我們姑且可以認為是巧合,但10個政權都是如此,就有讓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價值了。

神乎其神的「風水」說

中國有一門特殊的學問「風水學」,時至今日,人們在家裡擺放東西時也講究「合乎風水」,當前「風水」說已經被證明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實際簡單來講就是人和自然萬物之間達成一種和諧狀態。而在古代,「風水學」可謂是神乎其神,輕則事關個人身體康健,重則關乎國家命運前途,而定都南京的政權都在短時間內覆滅,據說就是因為南京風水不好。

南京又稱「金陵」,為何會取這個名字呢?據說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攻占了南京,他登山眺望,發現此地風景秀麗,山環水繞,風水極佳,說到「此地雖好,但王氣太盛」,為了壓住「王氣」,楚王命人在石頭山築城,並在地下埋入黃金來壓住這種王氣。所以南京又稱「金陵」,而南京的「王氣」也被深壓地下,不足以支撐後世定都於此的王朝。

關於風水的傳說不止於此。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有方士稱南京方向龍氣氣勢磅礴,龍脈橫生,有威脅長安的風險,於是秦始皇派方士前往南京,挖斷了南京的方山、獅子山馬鞍山的,並且還把秦淮河河水挖渠引入長江,把南京的龍脈徹底斷掉,以絕後患

除了人為破壞,也有不少人認為本來南京的風水也不足以撐起帝王之氣,為什麼呢?關於南京的風水有一句俗語是「前有照,後沒靠」,因為南京周邊,左側有鐘山,右側有清涼山,前邊正好有大量空地,後面是雞籠山,還有長江環抱,看似絕佳地勢。

但在風水學四象中,青龍白虎朱雀都有,後面的雞籠山卻由于山勢太小,不足以形成「四象相配」的好格局。如此一來,各個政權如曇花一現也就有了解釋。

覆滅有共因

儘管「風水」說似乎已經給出了定都南京的政權「短命」原因,但是風水畢竟看不見、摸不着,斬斷王氣、破壞龍脈等也只是傳說,並無明確記載,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別的方面找找原因。各個政權為什麼選擇定都南京呢?我們能否從他們覆滅的因素中找到什麼共同點呢?

第一,亂世政權,迫不得已。從上述的10個政權我們可以輕易判斷出,它們都是出於亂世,除了靖難之役後就遷都北京的明朝,其他全部都沒有實現對全國的統一,特別是對北方沒有絲毫的掌控力。

我國南方丘陵地帶

從中國地形來看,北方地區平原居多,少有丘陵阻隔麼,各地連通,這樣一馬平川的情況就不會輕易出現中央政權不易掌控的割據勢力,南方卻多是低山丘陵、水網密集,容易阻斷彼此間聯繫;再說人口方面,與當今情況相反,古代北方人口一直多於南方,而在人口流動很低、科技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統治更多的人口就是掌握更多的資源,具有更強的力量;

還有經濟方面,我們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耕種技術也是發明於此,在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古代社會,經濟中心也就一直集中於北方,直到宋朝才開始出現經濟重心南移,所以掌控北方才是掌控經濟。

而定都南京的各個政權,都處於國家割裂狀態,他們統治南方的同時,北方還有一個敵人對其虎視眈眈,恰恰這個敵人不論在地形、經濟還是人口方面都更顯優勢。比如東吳政權,登記在冊的人口是300萬左右,而雄踞北方的西晉政權卻達到2000萬以上,東吳就算舉全國之力對抗西晉,也無異於以卵擊石,毫無勝算,最終被滅也是預料之中啊。

可能你會疑問,就算只是統治南方,那它們又為何都選擇了南京呢?因為四個字——易守難攻。南京屬於丘陵地帶,北高南低,三面都環繞小山,一面還有天塹長江作為防線,東部延伸可以直接與長三角地區和太湖相連,為其提供豐富的物資,是絕佳的防守位置。

這對於國力較弱的政權來說,當然是個「避風港」,只不過客觀環境再有幫助,主觀努力也不能少,當年的國民政府退守南京,企圖以長江為天塹阻擋我軍進攻,但最終渡江戰役中渡江時間花了不到30個小時,避風港也不能永葆安逸。

南京明城牆

第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上面所說,南京是個天然的「避風港」,易守難攻,所以定都於此的統治者往往放鬆警惕。同時,雖然古代南方經濟起步晚,但是南京相比於其他地區較為富庶,物資充足,統治者們處在這個安樂窩裡逐漸就失去了憂患意思,士兵們也大多戰鬥力下降,適應不了惡劣的環境。

再就是古代,騎兵天生是步兵的克星,而且北方人大都高大勇猛善戰,再有戰馬相助,往往是所向披靡。所以每每南北方兩個政權相抗,失敗的通常都是南方政權,就如西晉滅掉東吳,隋滅南陳,宋滅南唐以及國民政府的失敗,都是同樣的原因。

現在看來,定都南京的政權總是在短時間內覆滅原因眾多,除了風水上的神玄之說,更重要的就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存在懸殊以及統治心態的不成熟等等,而並非南京真的存在什麼魔咒。[2]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