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宜豐縣博物館

宜豐縣博物館成立於1983年7月,是一所地方綜合類博物館,主要藏品有青銅鐃、根雕子母獅、清代洞山青花龍紋香爐等。建築以現代園林式風格建成,占地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館內將竹文化及宜豐歷史文化相融合,館藏眾多,館藏文物5450件,主要分石器類、陶瓷類、金屬類、竹木類、書畫類、玉器[1]類、錢幣類、雜件等。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

目錄

基本介紹

宜豐縣博物館是一所綜合類博物館,成立時間於1983年7月,現位於宜豐縣新昌東大道竹文化園內,建築以現代園林式風格建成,占地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館內將竹文化及宜豐歷史文化相融合,館藏眾多,竹文化館藏品有1000餘套(件);館藏文物1304套(5636件),一級文物2套(2件),二級文物23套(36件),三級文物[2]263套(427件)。

館內現有基本陳列展分為竹文化館、宜豐展示館及宜豐歷史文化陳列展三部分。

第一部分竹文化館,竹文化館始建於2010年,展廳分為「序廳」、「竹鄉聯誼廳」、「竹子歷史發展多樣性廳」、「竹子資源培育多樣性廳」、「竹子加工產品多樣性廳」、「竹子文化藝術多樣性廳」六個部分。

第二部分宜豐展示館,2016年為充分展現宜豐經濟現代化,在竹文化館新增設宜豐展示館。

第三部分宜豐歷史文化陳列展,陳列展於2019年3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該展廳面積300平方米,展廳內以歷史發展劃分出「厚土載物,文明曙光」、「青銅重器,禮樂御射」、「嘉名初定,淵明故里」、「盛世繁華,禪宗祖庭」、「物阜民豐,人才輩出」、「革命焰火,照耀四海」六大歷史文化陳列展區及精品文物展區「民國瓷之珍寶」。

宜豐縣博物館從2019年3月起實現博物館與文化館兩館合一,現常年免費對外開放,以供遊客參觀。除固定陳列外,每年舉辦各類臨時展覽2-3次,共計接待參觀人數20餘萬。

展廳展館

厚土載物,文明曙光

博物館陳列展從5億年前的中華震旦角石開始,震旦角石(63號)是奧陶紀中期的「標準化石」。中華震旦角石是一種海生無脊椎軟體動物,主要生活在印度洋100米深的海里,外殼呈圓錐形或圓柱形,殼面覆以顯着的波狀橫紋,隔壁頸相當於氣室深度的1/3至1/2,體管細小,位居中央或微偏,縱切面磨光狀如塔,可做陳列品用,故名「寶塔石」,最大的直徑可達11米,是深海中的頂級掠食者,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常見於我國南部中奧陶世地層中,三峽地區含大量震旦角石,它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的科學依據。

宜豐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們腳下這片古老的土地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這些石器和陶片就是在同安太平崗、天寶左山和黃崗船形山(黃崗政府大樓後面)、車上官山坪等遺地發掘出土的,是古人生產生活的用具。註:石佩-項鍊;紡輪-現紡紗器;石錛-削平木料的用具。(837號)石錛,同安太平崗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高17cm,寬4cm。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青銅重器,禮樂御射

鐃,是南方青銅禮樂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銅鐃不僅是商代宮廷王室享用的樂器,也用於祭祀,古人迷信鬼神,重視對祖先和自然崇拜,祈求風調雨順,降福免災,鐃聲音宏亮,在軍旅中也類似銅鼓,古文獻記載「擊鼓山頂,足以號召帝眾,指揮軍陣」,起到鳴金收兵的作用。

青銅鐘的形制上可分為兩種,即甬鍾和鈕鍾,甬鐘的懸掛方式為斜懸,而鈕鍾為直懸。將若干個頻率不同的鐘依次序連列在架上成為可演奏的音階,稱為 "編鐘"。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諸侯紛爭、各國混戰的時期,宜豐正處於「吳頭楚尾」的兩國交戰地帶,這些在天寶辛會村出土的兵器就是較好的見證。

嘉名初定,淵明故里

西漢末年,梅福西漢任南昌縣尉,王莽篡位後,護太子避難於天寶逍遙道院,後太子病死,梅福自以為失職,觸柱而死,以諍言直諫見稱。

四乳神獸紋銅鏡(530號)較為精美,它是1985年元月天寶藤橋磚瓦廠出土的三國時期銅鏡。這塊至和元年素麵銅鏡(845號)是2000年5月10日敖橋兩路口村守墓出土的,墓裡面記載了墓志銘為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

「故里橋」碑(521號)是我們的先賢陶淵明故里(故鄉人)為了紀念陶淵明所立。陶淵明,出生於宜豐澄塘安成自然村,29歲出仕至九江,晉宋時的偉大詩人,我國第一位傑出的山水田園詩人。晉時名淵明,入劉宋後改名潛。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官而去,歸隱田園,有《陶淵明集》被後人稱之為「千古隱逸之宗」。經我縣陶淵明研究會從上世紀80年代研究以來,學術界已認可陶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的學術成果,在陶淵明故里,還保存着藏書墩等幾十處遺址遺蹟。

視頻

宜豐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宜豐縣博物館新館建成
家有收藏·宜豐博物館(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