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五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實踐五號 |
中文名 :實踐五號 發射時間 :1999年5月10日 發射地點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
實踐五號1999年5月10日,實踐五號衛星和風雲一號C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五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採用公用平台思想設計的小型科學實驗衛星[1],該星圓滿完成了任務,其中空間單粒子效應及其對策研究取得了成功,為中國航天器的抗輻射加固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參數。用該星出色完成的空間流體科學實驗,獲得了國際微重力學領域的重大成果。
實踐五號衛星發射成功後,1999年5月10日至11日進行了在軌測試,5月12日至19日進行了流體科學實驗。在這一階段流體兩相流液池連續開機,經過北京站時S波段發射機開機將流體圖像和科學數據傳回地面,其它有效載荷關機。5月20日以後進入空間環境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流體兩相流液池關機,5台單粒子研究的儀器和3台空間帶電粒子環境探測儀器連續開機,大容量存儲器開機,經過北京站時S波段發射機開機將大容量存儲器數據傳回地面。
「實踐五號」首次進行空間微重力流體科學實驗,觀察到低重力條件下的大量未知現象。這是中國第一次進行微重力流體科學實驗,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在衛星上實行如此複雜的實驗。
簡介
實踐五號衛星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升空。到8月8日,已經完成其在軌90天的科學試驗使命。衛星狀態良好,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利用其壽命潛力開展平台技術試驗。衛星用戶為中國科學院,衛星研製通過招標,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實施。實踐五號衛星發射成功,意味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開發的CAST968小衛星平台的推出和應用。這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考慮到現代小衛星[2]市場需求,不失時機地抓准實踐五號衛星研製的機會,開展小公用平台技術研究的重要途徑。
實踐五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採用公平台思想設計的小型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用來進行空間單粒子效應及對策研究、空間流體科學試驗、S波段市速數傳發射機及大容量因態存儲器在軌試驗和平台技術試驗。
結構特點
實踐五號衛星整星構型呈六面體形式,尺寸為1.2m×1.1m×1.04m。為了適應運載限制包絡,星體頂部切掉兩個棱邊。星體底部是對接環,用以實現與運載的對接。星體兩側布放兩翼太陽電池陣,收攏狀態最大直徑1.789m,高度1.04m。衛星與運載是通過包帶進行連接,包帶直徑660mm。
任務
進行空間單粒子測量及其對策研究和空間帶電粒子環境與劑量的測量;對航天器S波段高速數傳發射機及大容量固態存儲器進行在軌試驗;進行流體科學實驗。
設備系統
實踐五號衛星任務有效載荷包括三部分:空間環境測量有3台設備,分別用於測量空間電子、質子及重粒子和星內外輻射計量;單粒子效應及對策研究試驗有5台設備,分別進行單粒子事件檢測、單粒子屏蔽效應、單粒子事件翻轉、單粒子事件綜合效應和單粒子鎖定等試驗;空間微重力試驗為兩個液池,分別進行微重力和低重力環境下的流體對流試驗。在進行上述試驗的同時,兼顧進行新型航天器的技術試驗。由於衛星是採用公用平台思想開發的,該任務的完成意味着小衛星公用平台的建立。
實踐五號衛星平台由8個分系統組成,分別為結構與機構、熱控、姿控、電源、測控、天線、星務管理、總體電路分系統。
衛星在設計上充分採用了計算機技術,整星由星務分系統的中心計算機進行統一資源管理,在遙控單元、遙測單元及姿控、電源和總體電路分系統中均設有下位機,形成主從式工作方式。
衛星有3種控制模式,第1種是對日定向三軸穩定,以滿足流體科學試驗10-4g微重力要求;第2種是對日定向自旋穩定模式,以滿足流體科學試驗第二工況和單粒子試驗的要求;第3種是利用冷氣、偏置動量輪建立和保持對地定向三軸穩定,進行小衛星公用平台技術試驗。
星上電源採用太陽電池陣與CdNi電池組聯合供電方案。測控採用S波段體制。熱控以被動控制為主,主動為輔的方案。衛星結構除對接環、頂板外,全部採用鋁蜂窩、鋁蒙皮形式。
中國在「實踐五號」(SJ-5)衛星上首次應用並通過考驗的星務管理系統,是實現衛星運行管理、自主控制、信息傳送以及星地大迴路操作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它是由計算機網絡來協調、控制星上各種功能部件的相互聯繫,完成包括信息流、動作流、能量流的動態作業所形成的一種星載柔性服務系統。它具備有如下主要技術創新點:構成整星多級控制;引入內嵌式管理執行單元;星上現場網絡技術;構造硬件和軟件的封裝技術;利用商用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兼容型份包遙測技術;複合型遙控和遙操作實現技術;信息多路徑的冗餘備份和系統重構技術;測試床技術;分級整體輻射加固技術。星務系統的應用既提高了整星自治能力。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又分散了整星失誤風險。從而,提高了整星級可靠性和運行功能的有效性。
公用平台
平台由結構、熱控、姿控、電源、測控、星務管理等部分組成。
平台基本結構同實踐五號,為一扁正方體:1.1m×1.2m×0.5m。根據軌道及功率要求,太陽電池陣可採用固定或驅動帆板,或部分體裝的外部結構。平台頂部安裝有效載荷,其尺寸根據有效載荷具體要求確定。由於平台與有效載荷分艙設計,擺脫了有效載荷對平台的束縛,使得平台適應能力更強。
帆板式太陽電池陣發射時可收攏在星體外側,星體外壁本身也可以作為電池陣一部分,因此平台的電池陣可以是體裝式、固定帆板式、單軸或雙軸驅動帆板形式。太陽電池陣壓緊方式採用專門為適應小帆板研製的壓緊帶機構。
考慮到變軌等對小衛星星座的適應性,在平台內部裝有肼推進系統。對變軌要求大的衛星,在平台底部可增加單獨的推進艙,既滿足軌道調整能力要求,又對平台結構影響較小。
衛星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計算機技術,整星由星務管理分系統的中心計算機進行統一資源管理,各分系統設置星務管理執行單元,形成主從式工作方式。星務管理執行單元可完成星上任務模塊的監測、控制、供電和保護等諸多功能,它與計算機聯網,受計算機控制,賦予不同的任務模塊,可完成不同的任務,因此可以實現可變結構的測量任務、控制任務、供電任務和保護任務,從而達到智能化的星務管理目的。由於採用計算機技術,整星的遙控指令、遙測路數等均具有很強的擴展能力,同時具有數據存儲能力。
參考文獻
- ↑ 武漢大學「珞珈」系列科學實驗衛星家族再添新星 ,搜狐,2023-01-16
- ↑ 脈衝等離子體推力器PPT主要用於微小衛星中 在商業航天領域前景良好 ,搜狐,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