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劉麗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家書》是中國當代作家劉麗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書
談到家書不禁使我想起了清末名將左宗棠。左宗棠的家書那真是教導後人明辨是非立身處世的至理名言,至今他的家書已成為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座右銘,被萬人傳頌流芳千古。
至今流傳下來的左宗棠家書共有163封,都是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寫給夫人、仲兄、兒女和侄兒們的一些信札。字裡行間充盈着浩然正氣與濃郁的家國情懷。
他在家書中極力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子孫艱苦奮鬥、自食其力,憑真才實學,靠技藝吃飯,以實學實行造福大眾;他教育子孫要清白廉潔,「一芥不取,一塵不染」,要不懼難憂,「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他鼓勵子侄們胸懷天下,要有大無畏的擔當精神,「任人所不能任,為人所不能為,忍人所不能忍。」
在左宗棠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
透過左宗棠的一百六十三封家書,人們依稀可以窺見當年左公的凜然大義和清正家風。左宗棠在寫給兒子孝威的家書中這樣提到,並教育兒子,「做官不要錢,乃本分事」,「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污素節」,「一芥不取,一塵不染」。
古代為了傳遞公文和書信,國家機構還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員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之詩,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
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由靠人工來傳遞書信的方式,又派生出許多其它的傳播形式。如:信鴿傳書。這種方式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再如,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隨着社會發展的需要,後來傳遞信息的形式又有了新的發明。如:燈塔,它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着。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的燈塔高達85米,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最讓人們矚目的莫過於馬拉松長跑。著名的利用奔跑形式傳遞信息的是菲迪皮茨長跑。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了一場戰爭,被稱為希波戰爭。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儘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報信。
菲迪皮茨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地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地而亡。
由於商業的發展和需要後來又有了電報,電報的優越性是書信所無法替代的,它的便捷也令世人刮目相看。漂洋過海傳送信息也只是瞬間發生的事情。但是電報費用太昂貴了,只能成為書信的一種補充,一般百姓輕易不會通過發電報來聯繫對方。
郵筒在上幾個世紀都很流行。人們把需要寄出的信封寫明收信人姓名地址貼上郵票投入信筒。郵遞員會定時開筒取信,經過電信局郵寄出去。一般一至兩天就可以寄到收信人的手中。
窮鄉僻壤交通閉塞的地方時間會長些。就在二十幾年前電視台還曾報道過,一位五一獎章獲得者,十幾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勤勤懇懇地為山民傳送郵件的故事。
每日裡他都要行走十幾公里的路程送遞郵件。山高路險他僅靠一輛單車,在崎嶇不平的羊腸小路上穿行。過江時他甚至還需要把自行車和自己綁在滑輪上從索道上滑過去。谷底是滔滔的江水,水流湍急往下望去真是令人心驚膽顫頭暈目眩。那種艱辛與困難是現代人都難以想象的。
後來相繼又有了電話。電話的應用確實方便了許多,人們可以不出家門就能把消息傳送世界各地。最先是有了公用電話,人們可以到郵電局去發送信息。後來連賣小百貨的小商店也有了電話機,這對普通老百姓是個福音,給遠在外地的親人傳遞消息更方便了。慢慢電話不再是奢侈品,它走進了千家萬戶。
回顧往事會令你驚嘆世界變化之快。現在手機微信幾乎成了可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利器,它無所不能!不過人類發展地漫漫歷程是靠一代代先人艱苦不懈地努力來完成地。輝煌的歷史譜寫也是靠先輩們前赴後繼腳踏實地干出來的.
作者簡介
劉麗平,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