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容齋續筆·太史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容齋續筆·太史慈》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續筆》 卷三。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原文

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慈少仕東萊本郡為奏曹吏,郡與州有隙,州章劾之,慈以計敗其章,而郡得直。孔融在北海為賊所圍,慈為求救於平原,突圍直出,竟得兵解融之難。後劉繇為揚州刺史,慈往見之,會孫策至,或勸繇以慈為大將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獨與一騎卒遇策,便前斗,正與策對,得其兜鍪。及繇奔豫章,慈為策所執,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又稱其烈義,為天下智士,釋縛用之,命撫安繇之子,經理其家。孫權代策,使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至卒時,才年四十一,葬於新吳,今洪府奉新縣也,邑人立廟敬事。乾道中封靈惠侯,予在西掖當制,其詞云:「神早赴孔融,雅謂青州之烈士。晚從孫策,遂為吳國之信臣。立廟至今,作民司命。攬一同之言狀,擇二美以建侯,庶幾江表之間,尚憶神亭之事。」蓋為是也。

譯文

三國時正當漢、魏兩朝交替,英雄龍爭虎鬥,一時有志氣的豪傑們,磊磊落落,都是後人比不上的,至於太史慈這人,則尤其應當稱頌。他年輕時在他故鄉東萊郡(今山東半島一帶)擔任奏曹吏,郡守和州官有矛盾,州官上奏章彈劾郡守,太史慈用計破壞了他的誣告,郡守的冤屈才獲得澄清。孔融在北海(今山東壽光東南)郡當太守時被賊寇包圍,太史慈為他到平原(今屬山東)求救兵,單身衝出包圍,終於搬來劉備的兵馬,解了孔融的圍。後來劉繇當揚州刺史時,太史慈去求見,正好孫策領兵來攻揚州,有人勸劉繇任命太史慈為大將軍,抗拒孫策,劉繇覺得太史慈資歷太低,便說:'我如果用子義(太史慈字)為將,恐怕許子將要笑話我部下無能人。'於是僅派太史慈一人一馬去前方偵察孫策軍隊的輕重,在神亭的地方與孫策相遇,雙方便打起來,與孫策惡鬥一場,奪得孫策的頭盔回來。後來劉繇失敗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被孫策擒獲,孫策握着他的手說:'還記得咱二人在神亭時那場惡鬥嗎?'又稱讚太史慈忠義勇烈,是當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便為太史慈鬆綁,任用他為將,並讓太史慈去安撫劉繇的兒子,安排好劉繇家屬的生活。孫權代替孫策在東吳執政後,任使太史慈為建昌(今江西奉新)都尉,遂委派他管理吳國南方的軍政事務,設衙門于海昏(今江西永修)。到他去世時,年僅41歲,葬他於新吳,就是現在洪府奉新縣,當地的人給他蓋了廟來祭祀他。宋孝宗乾道年間,皇帝又下詔封太史慈為靈惠侯,被尊敬為神。我當時在朝廷西宮門的辦公處擔任起草文告的官職,寫了祭太史慈廟的祭詞,說:'太史慈早年營救孔融,被譽為青州之烈士。晚年隨從孫策,成為吳國之信臣。自從建廟祭祀到現在,為人們所尊奉。總攬所言之情狀,用封侯建廟二件美善的事來敬奉,為了使長江流域一帶的百姓,都記得在神亭大戰的壯烈。'就是這個事。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視頻

容齋續筆·太史慈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