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訪,遺失在大秦的那一個忠魂(耿永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訪,遺失在大秦的那一個忠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尋訪,遺失在大秦的那一個忠魂》中國當代作家耿永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尋訪,遺失在大秦的那一個忠魂

今年初秋,我去綏德城郊尋訪一個叫做「嗚咽泉」的地方,一個秦始皇長子扶蘇的殉難處。

這是綏德城東五里的盧家灣。

走進村莊,便道兩邊窯洞房屋密集,偶見棗樹、蔬菜墨綠,及至大山懸崖陡壁處,地面雜草茂密,山花爛漫,清風吹過,一片靜謐。

懸崖絕壁呈半弧形,左邊懸崖中段岩石布滿絨狀苔蘚,難辨岩石本色。岩石中間,水流滲濕一道溝痕。右邊懸崖頂端,有人工鑿平的一方空白,赫然刻有三個篆體大紅字:「嗚咽泉」。

公元前210年。

一位青年男子仗劍而來,四周寂然。白雲停止遊蕩,草木肅然靜立,空氣仿佛凝固。

男子雙膝跪地,圓睜兩眼,仰天長嘯,泣不成聲……忽而一揮手,執劍自刎,一道鮮血染紅上郡天空,染紅咸陽晚霞,把大秦帝國的江山,活生生拉開一道血紅的口子。

青年男子緩緩倒下……

此時,他身旁的懸崖石縫中,忽然流出一股泉水,如泣如訴,故名「嗚咽泉」, 亦稱「殺子谷」。

從此,盧家灣更名「嗚咽泉」。

那男子名扶蘇,秦始皇公子,含冤自裁,時年僅31歲。

明代王瓊《嗚咽泉》一詩寫道:

城東五里盧家灣,寒泉迸出石壘山。

泉聲似泣還似訴,仿佛公子遭饞奸。

昔人已矣恨未已,無情卻作有情比。

題名嗚咽萬古傳,恨在人心不在水。

疏屬山是綏德城內一座名山。

它崛起於無定河畔,記載於《山海經》里,它「峨峁晴暉」為綏德古八景之一,

它是扶蘇長眠之地。

我登上山巔,迎面是扶蘇的高大塑像,面色憂鬱,滿目悽然。公子是哀嘆自己多舛的命運,還是惋惜大秦社稷的不幸消亡?塑像後面是扶蘇墓冢,石碑上刻有「秦扶蘇墓」。

佇立扶蘇塑像前,我腦海里驀然浮現出四句話:

生於大秦,貴為公子,秉性仁勇,終於冤魂。

這四句話,恰是扶蘇一生的寫照。

扶蘇,一個清爽的名字,散發着草木的縷縷香氣。

相傳,扶蘇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情歌《山有扶蘇》,秦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 。「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有香草佳木之意,出於《詩經.國風》。 秦始皇以此為寶貝長子命名,可見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少年扶蘇,機智聰穎。從小受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溫良恭儉讓」影響,仰慕儒家學說,生就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在政見上,常與暴虐的秦始皇不合。始皇雖然也感到扶蘇很有政治頭腦,但在性格上有很大缺陷,比如軟弱,比如仁慈。作為一個帝王,要治理國家,要臣子服你,手段必須強硬,使人懾服。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秦始皇咸陽焚書坑儒,坑殺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蘇重重憂慮。於是向父皇上諫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孔子,今以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望陛下明察。

扶蘇誠心告誡,卻讓秦嬴政大怒,貶謫公子監蒙恬軍於上郡(今綏德),協助蒙恬築長城,御匈奴,希望在軍隊裡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斷的扶蘇來。

傳說,當時公子府即設於綏德疏屬山上。

三年塞外征戰,三年血雨腥風

扶蘇果然不負始皇期望。

他與蒙恬文武協力,整肅軍紀,重農興工,發展生產,使貧瘠紛亂的陝北小城,出現了民康物阜,倉廩充實的繁榮氣象。扶蘇身先士卒勇猛善戰,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將領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深得上郡軍民擁戴,仁厚之名廣為傳頌。

一個帝王公子,千里迢迢,從富饒的關中平原咸陽來到黃土高原苦寒之地上郡歷練,無論始皇出於何種目的,今天看來仍然難能可貴。我們可以想象,嬌生慣養的公子,要吃多少苦,脫幾層皮,才能適應塞外風沙,適應軍紀軍訓

[1]

作者簡介

耿永君,男,陝西乾縣人,農民,小書商,迄今已在報刊發表文章一百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