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黃榦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榦在此講學 |
作品名稱 壽山 作 者 黃榦 |
原文
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
世間榮辱不足較,日暮天寒山路長。
簡介
朱熹在福州有個心愛的學生,名叫黃榦,朱熹不僅把次女許配他為妻,臨終前還親自把手稿交付給他。
黃榦(1152年-1221年),南宋理學家,朱熹高足,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今福州)人。黃榦曾官至大理丞,晚年傾心著述,對朱熹學說的發展貢獻很大,有《黃勉齋文集》傳世。
我們來看黃榦的一首七言絕句《壽山》:
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
世間榮辱不足較,日暮天寒山路長。
[注釋]壽山:在福州城北40公里,因產美石而久享盛名。文多:指壽山石紋路漂亮,豐富多彩,「文」同「紋」。寺:指壽山的廣應寺,建於唐代,今已毀。螢煌:螢火,螢光。
詩的大意是:壽山石紋路極其豐富、華麗,引得刀斧加身,被人們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壽山的寺廟則屢遭火焚,成了荒野上的螢光。它們一個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讚賞,一個則越來越暗淡,人世間的 榮辱就是這樣,不必去計較,太陽總會落山,天氣總會寒冷,山間的道路卻總是那麼長。
這是最早吟詠壽山石的詩作,既寫到壽山石華麗的特質,又寫到它被雕刻成工藝品的歷史。這又是一首借物言志詩,詩人由壽山石想到人生,有感而發,並提出,人世間的榮辱不必太計較,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強自立最重要。這是他的仁忍寬恕思想的反映。
宋代福建創建書院100多所,創建時間南宋為多,創建與主講人理學家居多,地點在建州、南劍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興化軍、邵武軍等。
2003年,考古人員在福州市郊區北峰發現當年黃榦創辦的高峰書院遺址。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但是經過發掘,發現了由黃土、白灰、細沙夯築的房屋地面。這裡曾是宋代著名理學家黃榦講學授業的地方。
史載,黃榦回福州後,在福州北峰長箕嶺庖犧谷山後的高峰書院講學,弟子日盛,四川、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文士皆來,因書院太小,遂借鄰近寺廟作為課堂。慶元間,朱熹為該寺撰書「華峰」匾額,故名華峰寺。黃榦死後,華峰寺改名為石牌庵,因寺靠近黃榦墓道石牌而名之。民國陳衍《福建通志·名勝》記載:「石牌庵,在城東北四十都。《閩都記》雲明萬曆初建,與宋黃榦墓道石牌相近故名。雍正舊志云:舊為華峰寺,宋朱子書『華峰』二字,扁(匾)額猶存。《乾隆府志》雲清順治間僧等昱重建。」石牌庵在石牌村通往林陽寺公路南側山坡上,距石牌村約1公里。石牌庵現已毀,僅存遺址和「文昌□」殘碑。2003年,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隊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其遺址保存較完整,占地面積1181平方米。
高峰書院在石牌庵右後側約100米處,庵與書院之間尚存一條寬2米左右的石階路。高峰書院遺址尚存,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其左右及後側被山峰圍護,門前石階路經石牌庵右邊通往山谷。
黃榦於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逝世於福州城區寓所,同年四月停柩於高峰書院。《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年譜》記載:黃榦於嘉定十四年「四月乙丑叢於高峰書院,門人弟子二百餘(余)人,皆衰絰營屨引柩三十餘(余)里至山間,喪儀如禮,鄉人嘆息,以為前此未之見」。旋安葬於高峰書院西南側的庖犧谷。其年八月,黃榦之妻朱兌(朱熹女兒,字淑真)病逝,十月與黃榦同葬於庖犧谷。
歷朝均對黃榦陵墓進行修繕。據《賢陵園記》碑(嵌於墓門牆)記述:「從宋至清,先後有十一位皇帝書贊,並由朝廷和福建布政司修葺祠墓達三十次。」1919年,黃榦後裔、民國海軍總司令黃鐘瑛胞兄鍾灃及良安等人修復其墓。
黃榦墓位於壽山鄉江南竹村西南側約0.5公里的山谷中,西向。原封土為覆缽形,封土前立一塊高55厘米、寬43厘米的墓碑,碑兩角斜削,正面呈凹形,碑面陰刻:「宋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墓。」黃榦之妻朱氏墓碑正面亦呈凹形,高82厘米、寬51厘米,碑面陰刻:「宋寺丞黃公孺人朱氏墓。」墓葬與書院遺址分別為市級與省級文保單位。
參考來源
- ↑ 理學家黃榦與高峰書院_閩都大家_福州新聞網 2017年8月3日 黃榦墓位於壽山鄉江南竹村西南側約0.5公里的山谷中,西向。原封土為覆缽形,封土前立一塊高55厘米、寬43厘米的墓碑,碑兩角斜削,正面呈凹形,碑面陰刻:「宋勉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