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兒肺結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兒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第一次侵入機體而致病,90% 以上的原發感染病變發生在肺部,主要表現是肺原發性感染及其演變。由於細菌第一次侵襲機體,可以有規律地產生病變、甚至蔓延全身。但感染經過一定時期後,機體逐漸對結核菌產生免疫力,含有豐富溶酶體的免疫細胞——單核細胞大量產生且包圍病灶,使病灶局限,它們具有很強的吞噬和裂解結核菌的能力,故在身體情況尚好的條件下,大部分病變都能吸收而痊癒。小兒肺結核在臨床上可分為三大類型:①小兒原發性肺結核,又稱兒童型肺結核。②血行播散型肺結核。③繼發性肺結核,又稱成人型肺結核。 [1]

病因

1.結核桿菌的形態結核桿菌細長,微彎,兩端鈍圓常呈分支狀排列其長約2~4μm,寬約0.2~0.5μm;在電子顯微鏡

可以見到菌體的最外層為細胞膜內為細胞質膜,其中含有細胞質內有許多顆粒可能是線粒體類物質結核桿菌用苯胺類染色後不易為酸性脫色劑脫色故又稱抗酸桿菌。

2.結核桿菌的生長特點結核桿菌生長緩慢其分裂繁殖周期約為14~22小時主要營養要求是甘油天門冬氨酸或穀氨酸、以及無機鹽類如磷鉀硫鎂和少量的鐵等。為需氧菌,最適合生長環境為pH7.4、PO213.3~18.7kPa(100~140mmHg)當pH不適宜及PO2較低時,如閉合病灶及巨噬細胞內結核桿菌代謝不活躍,生長繁殖緩慢或停滯,但同時不易為抗癆藥所殺滅而成為日後復發之根源

3.結核桿菌的分型結核桿菌可分為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對人有致病力者主要為人型,其次為牛型,感染鳥型者甚少,國內尚未見報道牛型結核桿菌感染主要是因牛乳管理及消毒不善,飲用病牛的乳品而得,目前已少見。[2]

臨床表現

小兒肺結核在輕度的情況下,一般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故而就常常容易被誤診或者是被忽視,同時小兒肺結核有着容易傳播給其他器官和容易治癒的特點。

1、發熱

發熱是小兒肺結核最為常見的全身症狀,許多患者是長時間的低熱,發熱的時間,一般是在午後或者在傍晚之後開始發熱,到了第二天早晨的時候溫度就會恢復到正常,所以常常不會被人所重視。

2、高熱

小兒肺結核的兒童,不僅僅是長時間的低熱,當患者肺部的病灶開始發展時,也就是急劇進展播散並且也發生合併感染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高熱的症狀,該症狀一般呈稽留熱或者弛張熱。

3、皰疹性結膜炎

小兒患上肺結核大多是第一次感染上結核桿菌,所以對結核桿菌有着很高的敏感性,當感染上肺結核後,病灶周圍會有廣泛的炎性反應,在結核菌素實驗中呈強陽性,並且全身會發生淋巴結腫大患者會反覆的出現皰疹性結膜炎,這在成人患者身上是沒有的。

4、其他症狀

小兒肺結核患者一般還會有其他的症狀,如食慾不好、消化不良、消瘦無力、精神不好、哭鬧不止、睡眠出汗等一系列的症狀。

肺結核患兒有不同的症狀。如果發現孩子的頸部或頜下腺區有孤立或腫脹的淋巴結,且未接種卡介苗,應提高警惕,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3]


檢查

小兒由於年齡小,抵抗力弱,身體素質較差,因此很容易感染上肺結核病。同時由於肺結核與感冒的症狀相似,所以極難鑑別。臨床診斷時,主要採取試驗檢查和症狀判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確診。具體來說,有以下內容:

一、結核接觸史

特別是具有與開放性病人的接觸史。接觸史也可為病兒是否受耐藥菌的傳染提供線索和依據,對確定治療方案有參考意義。

二、結核菌素(簡稱結素)皮膚試驗

它是在未接種BCG人群中篩查結核感染率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臨床診斷結核病的一個有力工具。過去多用舊結核菌素(OT),目前則採用更具準確性及穩定性的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皮內注射5U OT或PPD 72h後發生5mm或以上的紅暈硬結,即認為是陽性反應。試驗結果陰性表示:①未受感染:一般OT 1mm陰性可除外結核,但應注意假陰性;②病灶生物學癒合,實際罕見。試驗陽性見於:①接種卡介苗後(多呈弱陽性反應;②已自然感染但尚未發病;③結核發病;④患過結核病已愈。有人根據病兒是否為結核高危狀態或有無卡介苗接種史,定出不同結素陽性標準,如有密切結核接觸史與免疫功能低下小兒屬高危人群,紅硬直徑≥5mm即為陽性;在結核高發病率地區,任何國家的極度貧窮人群和有苗頭不良、糖尿病慢性病人其陽性標準是紅硬直徑≥10mm;一般人群(非以上兩種人)種過卡介苗者,紅硬直徑≥15mm始屬陽性反應。由於OT及PPD均含有多種分支桿菌(包括結核性或非結核性)抗原以及BCG的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因此在確定是否為結核感染時應除外非結核分支桿菌和BCG接種後的陽性反應。由於我國已普遍接種BCG,當前最重要是如何區分自然感染和BCG接種後的結不經陽性反應。一般講,前者陽性反應較強,表現硬結顏色較深紅,質地較硬,較厚,邊緣清楚,範圍或面積圈套(直徑多有感於15mm),硬結於72~96h後仍不消失,且消退後遺留色素沉着。若結核菌素試驗結果不能區別是自然感染或BCG接種後反應時,應在半年至1年後重複此項試驗,BCG陽性反應呈逐漸減弱趨勢,而自然感染陽性反應則無變化。如果最近2年內結素試驗反應由直徑10mm以下增大到10mm以上,增加幅度達6mm以上者多為BCG接種後的新感染卡介苗接種後和自然感染後的結素反應性質有所不同。BCG接種後屬於保護性「預防性」、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而自然感染的結素反應屬Koch型反應,即致敏的T-淋巴細胞與抗原再次接觸後產生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所引起的較強的變態反應,故自然感染後的陽性反應均較強。

三、X線檢查

由於95%以上病人感染途徑是肺,故X線檢查十分重要,尤其對結素試驗陽性小兒更是必要。

(1)胸透 可進行多軸透視以達到下列目的;相明肺門區有無腫大淋巴對即結節狀經轉動不能散開之陰影。檢查時應注意肋骨,縱隔及心臟後面有無病變,並確定病變部位,在哪一肺葉肺段。查清臟器辭去情況,注意給隔擺動與呼吸的關係,如右側支氣管或有堵塞時,吸氣時空氣不能通暢進入右肺,因而較多進入左肺,使左肺壓力增加,縱隔向右側擺動。

(2)正位像 觀察胸廓、肺心臟及橫膈形態,判斷病變位置,如區別肺內及縱隔病變,若病變中心位於肺,則陰影邊緣與縱隔呈銳角,當縱隔有病變時則病變中心們於縱隔,陰影邊緣與縱隔呈鈍角。又如區別肺內病變及胸膜病變,若為肺內病變則中心位於肺,陰影邊緣與胸壁呈銳有;胸膜病變中心位於胸膜,陰影邊緣與胸壁呈鈍角。

(3)側位像 目的為確定病變在縱隔的部位(前、中或後縱隔);確定病變中何肺葉、肺段;顯示氣管交叉淋巴結;顯示水平裂、斜裂之葉間胸膜炎;顯示正位片被心臟,機工膈所遮掩的病變;鑑別肺不張,肺炎病變以及積液。

(4)斷層攝片 可觀察縱隔或肺門淋巴結腫大情況。支氣管是否受壓、狹窄、阻塞或擴張。可作為支氣管鏡及支氣管造影之輔助檢查,檢查肺實質內有無空洞,空洞的引流支氣管情況。心臟、橫膈、鎖骨及增厚之胸膜後面有無病變。

(5)CT檢查 由於CT系橫斷面成像、無結構的重疊,以及有高分辨率的特點。因此常可顯示X線平片上不易被發現的病灶如肺內被縱隔、橫膈和肋骨等所掩蓋的病灶。如CT常可提示平片上未被顯示的多組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隆突下的腫大淋巴結。一般先做平掃,必要時應做強化掃描。經注藥後的強化掃描,由於密度增加,病灶顯影度亦增加,可更多地發現結核病變,如早期不典型的粟粒播散灶。由於強化掃描的高分辨力能反映物理變化,可靠性更大。又結核病變中心乾酪化在強化掃描CT片上呈低密度的環陰影,有助於定性診斷。另外有一定特徵性的鈣化灶,CT檢出率較高。在鑑別診斷方面CT對結核性空洞、肺不張和支氣管擴張的診斷也較確切。此外CT可以檢出小量胸水和被胸水掩蓋的結核病灶。增強掃描又有助於區別包裹性積液與肺內浸潤性病變和肺部病變。

四、實驗室檢查

(1)血沉 通過血沉變化可幫助判斷病變活動性、療效及預後。無症狀的原發性結核病血沉多屬正常,但須注意有明顯症狀者有時血沉亦可正常。

(2)結核菌檢查 可取胃液、支氣管洗滌液、腦脊液、胸水、腹水心包積液、大小便及局部病灶(如皮膚粟粒結節)、瘺道分泌物塗片或培養,尋找結核菌。必要時可作豚鼠接種,取材依病情而定。

(3)蛋白電泳 有助於判斷頭一次及愈後,α及γ球蛋白常隨病變嚴重性呈平等升高,有併發症者亦是。但結核性腦膜炎及重症粟粒結核病兒,其初為γ球蛋白降低,若療效不好則不升高;療效好,臨床症狀好轉,則γ球蛋白漸升高;療效好,臨床症狀好轉,則γ球蛋白漸升到正常值。

(4)支氣管造影 可觀察支氣管形態及其與默默位置關係。其目的為:①觀察結核病的支氣管改變如支氣管瘺、支氣管狹窄、支氣管擴張、肺不張等。②有助結核病的鑑別診斷對肺結核和肺囊腫、肺膿腫瘤作鑑別。又對肺、胸膜及縱隔病變作鑑別。

(5)支氣管鏡檢查 目的:①觀察支氣管有無阻塞、移位、狹窄或受壓。也可做治療用,如對狹窄或管腔處壓迫可予擴張或推移。②觀察支氣管內膜有無病變,如紺腫、潰瘍、肉芽,乾酪塊或分泌物進行病理檢查及結核菌培養。③支氣管內肉芽摘除,解除阻塞。

(6)胸部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有助於肺結核和肺囊腫或肺膿腫的鑑別,又可協助鑑別診斷肺不張和胸腔積液,超聲定位胸腔積液的準確性很高,可批示積液的部位、嘗試和範圍,尤對包裹性積液的定位診斷和抽液更有幫助。超聲檢查可發現少量胸腔積液,尤其當伴胸膜肥厚但X線平片不易判斷時,超聲發現液性暗區對診斷治療有幫助。又超聲對心包積液、包裹、粘連、增厚和縮窄也有定量、定性定位意義,遠較X線平片和CT敏感,有較大診斷價值。

五、活體檢查

屬於創傷性檢查需慎重操作:①周圍淋巴結穿刺或活檢:結核在形成病灶前有一菌血症時期,可於骨、肝脾、淋巴結等處形成病灶。有進在肺部病灶未形成前淋巴結病灶已明顯。淋巴結寬餘刺可見典型的結核結節、乾酪樣壞死組織和郎罕巨細胞。②胸膜活體檢查;對滲出性胸膜炎鑑別其為結核或非結核性有困難時,胸膜活檢可輔助診斷,結核性者可找到結核結節,但陰性進仍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實際應用意義不大。③肺寬餘刺:對診斷不明的肺部病變作肺寬餘刺細菌培養可明確病原診斷。因屬有創性檢查,臨床極少應用。

除此之外,診斷的方法還有:近期有急性傳染病史 以痳疹水痘百日咳最重要;卡介苗(BCG)接種史,醫生不只詢問接種史,還應查看接種瘢痕,以確定接種次數及接種方法;臨床症狀的判斷;此外對於區別結核性和非結核性分支桿菌感染,近年多用各分支桿菌特異抗原(如結核菌的PPD-S和非結核分支桿菌的PPD-B、-F、-G、-Y等)皮試以資鑑別。[4]

診斷

肺結核最主要的治癒措施就是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所以如何診斷肺結核對於治癒肺結核非常重要。 1.結核接觸史 特別是具有與開放性病人的接觸史。接觸史也可為病兒是否受耐藥菌的傳染提供線索和依據,對確定治療方案有參考意義。

2.近期有急性傳染病史 以痳疹、水痘、百日咳最重要。

3.卡介苗(BCG)接種史 不只詢問接種史,還應查看接種瘢痕,以確定接種次數及接種方法。

4.見臨床症狀

5.結核菌素(簡稱結素)皮膚試驗 為在未接種BCG人群中篩查結核感染率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臨床診斷結核病的一個有力工具。過去多用舊結核菌素(OT),目前則採用更具準確性及穩定性的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皮內注射5U OT或PPD 72h後發生5mm或以上的紅暈硬結,即認為是陽性反應。

試驗結果陰性表示:①未受感染:一般OT 1mm陰性可除外結核,但應注意假陰性;②病灶生物學癒合,實際罕見。試驗陽性見於:①接種卡介苗後(多呈弱陽性反應;②已自然感染但尚未發病;③結核發病;④患過結核病已愈。

有人根據病兒是否為結核高危狀態或有無卡介苗接種史,定出不同結素陽性標準,如有密切結核接觸史與免疫功能低下小兒屬高危人群,紅硬直徑≥5mm即為陽性;在結核高發病率地區,任何國家的極度貧窮人群和有苗頭不良、糖尿病慢性病人其陽性標準是紅硬直徑≥10mm;一般人群(非以上兩種人)種過卡介苗者,紅硬直徑≥15mm始屬陽性反應。

由於OT及PPD均含有多種分支桿菌(包括結核性或非結核性)抗原以及BCG的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因此在確定是否為結核感染時應除外非結核分支桿菌和BCG接種後的陽性反應。由於我國已普遍接種BCG,當前最重要是如何區分自然感染和BCG接種後的結不經陽性反應。一般講,前者陽性反應較強,表現硬結顏色較深紅,質地較硬,較厚,邊緣清楚,範圍或面積圈套(直徑多有感於15mm),硬結於72~96h後仍不消失,且消退後遺留色素沉着。若結核菌素試驗結果不能區別是自然感染或BCG接種後反應時,應在半年至1年後重複此項試驗,BCG陽性反應呈逐漸減弱趨勢,而自然感染陽性反應則無變化。如果最近2年內結素試驗反應由直徑10mm以下增大到10mm以上,增加幅度達6mm以上者多為BCG接種後的新感染。

卡介苗接種後和自然感染後的結素反應性質有所不同。BCG接種後屬於保護性「預防性」、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而自然感染的結素反應屬Koch型反應,即致敏的T-淋巴細胞與抗原再次接觸後產生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所引起的較強的變態反應,故自然感染後的陽性反應均較強。

對於區別結核性和非結核性分支桿菌感染,近年多用各分支桿菌特異抗原(如結核菌的PPD-S和非結核分支桿菌的PPD-B、-F、-G、-Y等)皮試以資鑑別。

6.X線檢查 由於95%以上病人感染途徑是肺,故X線檢查十分重要,尤其對結素試驗陽性小兒更是必要。

(1)胸透 可進行多軸透視以達到下列目的;相明肺門區有無腫大淋巴對即結節狀經轉動不能散開之陰影。檢查時應注意肋骨,縱隔及心臟後面有無病變,並確定病變部位,在哪一肺葉肺段。查清臟器辭去情況,注意給隔擺動與呼吸的關係,如右側支氣管或有堵塞時,吸氣時空氣不能通暢進入右肺,因而較多進入左肺,使左肺壓力增加,縱隔向右側擺動。

(2)正位像 觀察胸廓、肺心臟及橫膈形態,判斷病變位置,如區別肺內及縱隔病變,若病變中心位於肺,則陰影邊緣與縱隔呈銳角,當縱隔有病變時則病變中心們於縱隔,陰影邊緣與縱隔呈鈍角。又如區別肺內病變及胸膜病變,若為肺內病變則中心位於肺,陰影邊緣與胸壁呈銳有;胸膜病變中心位於胸膜,陰影邊緣與胸壁呈鈍角。

(3)側位像 目的為確定病變在縱隔的部位(前、中或後縱隔);確定病變中何肺葉、肺段;顯示氣管交叉淋巴結;顯示水平裂、斜裂之葉間胸膜炎;顯示正位片被心臟,機工膈所遮掩的病變;鑑別肺不張,肺炎病變以及積液。

(4)斷層攝片 可觀察縱隔或肺門淋巴結腫大情況。支氣管是否受壓、狹窄、阻塞或擴張。可作為支氣管鏡及支氣管造影之輔助檢查,檢查肺實質內有無空洞,空洞的引流支氣管情況。心臟、橫膈、鎖骨及增厚之胸膜後面有無病變。

(5)CT檢查 由於CT系橫斷面成像、無結構的重疊,以及有高分辨率的特點。因此常可顯示X線平片上不易被發現的病灶如肺內被縱隔、橫膈和肋骨等所掩蓋的病灶。如CT常可提示平片上未被顯示的多組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隆突下的腫大淋巴結。一般先做平掃,必要時應做強化掃描。經注藥後的強化掃描,由於密度增加,病灶顯影度亦增加,可更多地發現結核病變,如早期不典型的粟粒播散灶。由於強化掃描的高分辨力能反映物理變化,可靠性更大。又結核病變中心乾酪化在強化掃描CT片上呈低密度的環陰影,有助於定性診斷。另外有一定特徵性的鈣化灶,CT檢出率較高。在鑑別診斷方面CT對結核性空洞、肺不張和支氣管擴張的診斷也較確切。此外CT可以檢出小量胸水和被胸水掩蓋的結核病灶。增強掃描又有助於區別包裹性積液與肺內浸潤性病變和肺不張。

7.實驗室檢查

(1)血沉 通過血沉變化可幫助判斷病變活動性、療效及預後。無症狀的原發性結核病血沉多屬正常,但須注意有明顯症狀者有時血沉亦可正常。

(2)結核菌檢查 可取胃液、支氣管洗滌液、腦脊8液、胸水、腹水、心包積液、大小便及局部病灶(如皮膚粟粒結節)、瘺道分泌物塗片或培養,尋找結核菌。必要時可作豚鼠接種,取材依病情而定。

(3)蛋白電泳 有助於判斷頭一次及愈後,α2及γ球蛋白常隨病變嚴重性呈平等升高,有併發症者亦是。但結核性腦膜炎及重症粟粒結核病兒,其初為γ球蛋白降低,若療效不好則不升高;療效好,臨床症狀好轉,則γ球蛋白漸升高;療效好,臨床症狀好轉,則γ球蛋白漸升到正常值。

(4)C-反應蛋白 活動性肺結核多數可陽性,而不活動者為陰性。

(5)支氣管造影 可觀察支氣管形態及其與默默位置關係。其目的為:①觀察結核病的支氣管改變如支氣管瘺、支氣管狹窄、支氣管擴張、肺不張等。②有助結核病的鑑別診斷對肺結核和肺囊腫、肺膿腫瘤作鑑別。又對肺、胸膜及縱隔病變作鑑別。

(6)支氣管鏡檢查 目的:①觀察支氣管有無阻塞、移位、狹窄或受壓。也可做治療用,如對狹窄或管腔處壓迫可予擴張或推移。②觀察支氣管內膜有無病變,如紺腫、潰瘍、肉芽,乾酪塊或分泌物進行病理檢查及結核菌培養。③支氣管內肉芽摘除,解除阻塞。

(7)胸部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有助於肺結核和肺囊腫或肺膿腫的鑑別,又可協助鑑別診斷肺不張和胸腔積液,超聲定位胸腔積液的準確性很高,可批示積液的部位、嘗試和範圍,尤對包裹性積液的定位診斷和抽液更有幫助。超聲檢查可發現少量胸腔積液,尤其當伴胸膜肥厚但X線平片不易判斷時,超聲發現液性暗區對診斷治療有幫助。又超聲對心包積液、包裹、粘連、增厚和縮窄也有定量、定性定位意義,遠較X線平片和CT敏感,有較大診斷價值。

8.活體檢查 屬於創傷性檢查需慎重操作:①周圍淋巴結穿刺或活檢:結核在形成病灶前有一菌血症時期,可於骨、肝脾、淋巴結等處形成病灶。有進在肺部病灶未形成前淋巴結病灶已明顯。淋巴結寬餘刺可見典型的結核結節、乾酪樣壞死組織和郎罕巨細胞。②胸膜活體檢查;對滲出性胸膜炎鑑別其為結核或非結核性有困難時,胸膜活檢可輔助診斷,結核性者可找到結核結節,但陰性進仍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實際應用意義不大。③肺寬餘刺:對診斷不明的肺部病變作肺寬餘刺細菌培養可明確病原診斷。因屬有創性檢查,臨床極少應用。

9.結核的新診斷方法

(1)血清學診斷 檢測血、痰或腦脊液中抗體。目前所用抗原有3種:

①粗製的結核菌抗原:包括從結核菌培養濾液、結核菌鹽水撮抗原、聚合結素抗原、BCG超聲處理後抗原。

②PPD抗原:如PPD-S、BCG製備的PPD和由非結核分枝桿菌製備的PPD-B等。

③純化的結核菌抗原:如結核桿菌抗原5和6;P32(Purified 32KDa)為1987年從卡介苗(BCG)培養濾液中純化出的一種32KDa的蛋白質抗原;分枝桿菌糖脂如從BCG純化的SAGA1B1和C;及TB-C-1抗體製備的免疫吸附柱分離的純化抗原。

檢測抗體方法可用ELISA,ABCELISA等。

(2)結核菌結構成分檢測 應用 氣相色譜質譜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負離子質譜儀(negative-ion masss spectrometry)、頻率脈腫電子捕獲氣-液色譜儀(frequency-pulsed electron capture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檢查痰、血清、CSF中結核硬脂酸,以診斷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這些試驗十分敏感,但需要複雜的儀器和技術,目前臨床難以推廣。

(3)DNA探針 應用DNA探針檢查特殊分支桿菌屬(如結核桿菌)特異性核糖 體RNA序列同位素標記的DNA加至含有結核桿菌RNA的製品上進行雜交,目前已有間接探針在市場上供應。

(4)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多聚酶鏈反應 採用外基因擴增法查出腦脊淮或其他標本中極微量的結核菌基因片段,以早期快速診斷結核病。[5]

治療

1.早期治療 早期病變細菌處於生長繁殖狀態,代謝活躍,藥物最易發揮作用,且早期病變較易修復。

2.劑量適宜 既能發控最大殺菌或抑菌作用,同時病人又能耐受,毒性反應不大。如劑量不足,則不僅治療無效,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

3.聯合用藥 這是因為:①菌群中各細菌對藥物敏感性不一,有不同比例的自然耐藥變異菌存在,聯合用藥可防止產生耐藥。②聯合用藥可針對各種代謝狀態的細菌,細胞內及細胞外的菌群選藥,以達到強化療效作用。聯合用藥要選有協同作用者聯用,如INH聯用RFP或PAS,RFP聯用EB。但下列情況某些藥物最好不聯用:①副作用相同者;②有交叉耐藥者;③有拮抗作用者;④效力均太弱者。

4.規律用藥 用藥不能隨意間斷,否則易產生耐藥菌株,至於間歇療法,在劑量及間隔上有利定要求,用法亦有一定規律,不屬隨意間斷問題。

5.堅持全程 為消滅持存菌,防止復發化療要支持全程。近十餘年出現了短程化療,無論短到9個月或6個月,仍要堅持全程。

6.分段治療 不論傳統的長程療法或新出現的短程化療,均要分階段治療,即:①強化階段。選用強有力的藥物聯合治療,以迅速消滅敏感菌及生長分裂活躍的細菌,並使可能存在的耐藥菌有效地得到傳統化療時強化階段一般為半年,短程化療則為2~3個月。這是化療的關鍵階段。②鞏固(繼續)階段。目的在於清除持存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復發。傳統化療一般為半年,甚至4個月。

短程化療是近十餘年來出現的新方案。其效果取決於兩個因素,即藥物對生長敏殖旺盛、代謝活躍和結核桿菌不早期殺菌作用,防止耐藥菌發生;藥物對生長敏殖低下、代謝緩慢的結核桿菌(持存菌)有滅菌作用,可防止復發。因此,短程化療的選藥原則為:①針對分裂活躍代謝旺盛細菌要用殺菌藥中強有力的藥物,如SM、INH、RFP;②要考慮應用對持存結核菌有效的滅菌藥物,以防止復發,如PZA、RFP和INH;③抑菌藥如EMB、PAS、ETH、TB1不適於短程化療。

小兒短程化療選藥應考慮以下幾點①小兒結核病多為新近感染,尤多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腦膜受侵最為重要。首先要選用易透過腦膜進入腦脊液的藥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②急性血行播散時最好選用能殺死生長敏殖活躍細菌的藥物,如SM。③結核性腦膜炎時應考慮應用能注射的抗結核藥物,如SM。④小兒原發耐INH和SM的結核桿菌感染較成從多見。除根據傳染源治療效果選藥外,應選擇可能敏感的殺菌藥,如RFP及PZA或ETH及EB。⑤急性結核感染時單核細胞多受累,故應重視使用能進入細胞內的殺菌藥(如PZA)。⑥結核桿菌繁殖周期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藥。已證明INH頓服的高峰濃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規方法的恆定濃度更為重要。所以全日劑量1次頓服,既能提高療效,又可保證執行堅持用藥。[6]

預防

1.加強初級保健 要依靠城鄉基層醫療網的力量,充分發揮各級醫生包括空村醫生的作用。臨床證明,結核的發病與小兒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應注意合理的營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對麻疹、百日咳的預防等措施。

2.發現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發現是患兒早期治療的先決條件。定期作體格檢查以早期發現疾病。接觸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小兒,其感染率、發病率與患病率都較一般小鍺顯著為高。

3.進行宣教,重視隔離 進行廣泛衛生宣教工作,使群眾對結核病有正確的認識,作好結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離工作,保護小兒使不受傳染。此外注意其他預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檢查、孕期檢查、宣傳不隨地吐痰等。

4.卡介苗(BCG)接種

(1)皮內法: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用0.1mlBCG(內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緣皮內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個月內的新生兒無結核病接觸史者可免作結素試驗。接種後6周內應避免小兒與結核病患者接觸,以防在未產生免疫力前遭受傳染的危險。接種BCG後3~4周,接種處可發生堅實的紅色丘疹,逐漸形成小膿皰或小潰瘍,逐漸乾枯結痂,至1~2月後可癒合。反應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壞死局部淋巴結可發生寒性膿腫,破潰後形成較深潰瘍,癒合較慢。

(2)皮上劃痕法:用每1ml內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緣下端,在皮上劃一個各第1~1.5cm的「井」字劃痕,以不出血而呈紅痕為宜,劃後將菌苗在劃痕處輕輕塗勻。待菌苗干後(10分鐘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簡便,易於普及推廣,局部反應輕,淋巴結反應較少。

(3)口服法:只限於出生後2個月以內的嬰兒。卡氏最初發明BCG,即採用新生兒口服法,因為新生兒腸粘膜組織尚未完全發育,BCG容易通過而進入腸繫膜淋巴系統而發生免疫力。BCG口服法現已很少應用。

以上三種方法以皮內法和口服法陽轉率較高。皮骨法陽性持續時間較皮上劃痕法為長。除2個月以內的嬰兒外,接種前應先做皮內結素試驗(一般用5個結核菌素單位)。

BCG接種的禁忌證:陽性結核菌素反應、發熱腹瀉、注射局部有濕疹或有全身性皮膚病,急性傳染病後1個月內,有過敏性疾患,患嚴重肝、腎、心臟病及早產兒、低體重新生兒及產傷兒等均不宜接種。免疫缺陷患兒可並發致死性播散性卡介苗病,尤應禁種。

5.化學預防 即服用異煙肼預防結核病,在下列情況可考慮:①接觸開放性肺結核父母的嬰幼兒;②新近結素反應由陰性變為陽性的自然感染兒;③結素呈強陽性反應的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④結素陽性並有早期結核中毒症狀,但肺部X線檢查尚屬正常的小兒;⑤結素陽性反應,而同時因其他疾病需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⑥結素陽性反應的小兒患麻疹和百日咳後。預防劑量10mg/(kg·d),療程6月~1年。預防可達到三種效果:①預防兒童活動性結核病;②預防青春期結核病復燃;③預防肺外結核病發生。[7]

視頻

1.小兒肺結核如何治療?[8]


2.兒童肺結核治癒後會有後遺症嗎?[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