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徑(華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小徑中國當代作家華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徑

中國的亭台樓閣和山野小徑總是與詩人有關。「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樓閣和路;「江山無限景,都居一亭中」,說的是亭台;「獨步荒郊暮,沉思遠墅幽」,說的是山野小徑。亭台樓閣給詩人提供了指點江山,吐納雲氣,旁若無人般抒懷明志的好去處。彎曲通幽的小徑讓中國詩人「會景而得心,體物而得神,則有靈通之句」。千百年來,亭台樓閣和山野小徑不知成就了多少流傳千古的詩文。

亭台樓閣給予中國詩人更多的是「坐觀萬景得天全」,似乎離自然還有點距離。而山間、林間和田間的那些彎曲的小徑,讓詩人密切接觸了自然,一花一草一木都能唾手可得而體驗着生命的本真。行走期間,無論是柔枝嫩葉,還是閒花野草,都空翠濕人衣;無論是綠草茵茵還是秋草黃黃,都依依多情。信步在這些彎彎曲曲的小徑上,飄暼上下四方,可閱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徜徉其間,心靈與大自然的靜美相遇,你的心胸之門,就會自然而然地打開,飲吸無窮生機於心間,收納山川大地於胸內,你的心律便會與大自然的節奏合拍,立馬仰俯自得,多了些動情感意。這種本能性的特徵,是一種心理、精神層面的返祖現象,因為人類的祖先最初就生存在山林。在山林里為生存而奔走,走得久了,就踏出了許多彎曲的小徑。這最初的記憶就深留在了遺傳基因中。

貼近自然,融入自然,熱愛自然的這種心理、精神層面的返祖現象人人都有。最美的自然生態,不在喧囂的都市,而在山間、林間和田野里,通向它們的一定是那些彎曲的小徑。

蘇東坡曾經發問:「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應該有。在中國詩人的心目中,山野的彎曲小徑,便是俯仰之間,可以一笑的「方軌八達之路」。靈隱寺這深山古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雲煙萬狀。寺旁有條一千多米長的靈隱道,道不寬路不長,並非四通八達,卻是思緒可以俯仰的「八達之路」,一千七百多年來,走過白居易、林和靖、蘇東坡、張岱、徐志摩……我想,這應該稱為「中國詩人小徑」。

劍橋大學那河邊金柳旁的小徑也不長,卻走出了徐志摩這個中國現代詩歌王子。一首《再別康橋》,讓《劍橋文學史》上有了徐志摩的一席之地,並和華茲華斯、拜倫和羅塞蒂等劍橋文豪比肩而立。為紀念他,在劍橋大學「徐志摩花園」中專設了一條「詩歌小徑」……

縱觀中外,似乎幽靜的小徑更屬於哲學家和政治家。海德堡古城有一條著名的「哲學家小徑」。在這條蜿蜒數里,覆着野花或野莓的羊腸小徑上,歌德、亞斯培斯、黑格爾、韋伯、海德格爾……都曾走過。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鎮也有一條小徑,據說這是哲學家朱熹當年常走的路,被後人稱之為「中國哲學家小徑」。莊子說自己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他常走的那些山野小徑,不知留下了多少沉思的腳印。

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的鄧小平,每天都沿着一條小道從住地步行到工廠,風雨無阻。沿着這條小道一走就是三年四個月,這條小道被後人稱為「小平小道」。在這條小道上,鄧小平不知思考了多少重大的理論問題,「從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

是不是大路和小徑給人帶來的情愫截然不同?大路喧鬧,易生煩襟浮躁?小徑幽靜,能釋躁心,迎靜氣?唯有靜才能沉思,才能悟得透「理」嗎?不見得。那些「詩人小徑」和「哲學家小徑」也走過許許多多不是詩人不是哲學家的人,但他們多數並沒有「會景而得心,體物而得神,則有靈通之句。」

我也喜歡登亭台樓閣去「望」,但限於「眼力」,望得不那麼遠,更談不上圍八極於寸眸,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抒千古之心胸了。我也喜歡在幽靜的小徑上徘徊。公園裡的那幾條誘人的小徑,我不知走過多少遍。可四季給我的感覺卻因情緒的不同而完全不同。情緒好的時候,看到的全是善鳥香草,情緒不好的時候惡禽臭物滿眼。徘徊在這些小徑上,任憑外在的景色,譬如花、葉、風,雪、雨和說不清的氣味來支配自己,讓各種思緒抓騰的心浪上下翻滾,就是吐露不出足以能準確表達心跡的文字。笨拙之手寫下的文字,既不能敘事井井,又不能說理娓娓,更不會「有靈通之句」。看來是學識淺陋,腦洞不開,雖百情有觸,卻拿捏不准,無法遣懷寄意。到頭來,萬般情愫和思忖只成一聲輕嘆,落得一個「閒逛」而已……

儘管如此,我還是喜歡那些幽靜的小徑。[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