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澗鎮位於縣城西北十三公里處(北緯33度22分,東經116度28分),屬渦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糧袋,面積117平方公里,耕地11萬畝,人口6萬,是蒙城縣三大中心鎮之一(副縣級)。系宋朝女英雄劉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優秀旅遊鄉鎮,亳州市第二屆文明鄉鎮。本地開發有近3000年歷史,小澗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轄14個村和社區,178個自然莊,272個村民小組。本地郵編:233527小澗之名緣於「澗」(山間水溝),而「澗」又源于山和水。古時,因集鎮東側的雙鎖、黃伯兩山下瀉山水匯聚「康澗溝」,曲流至老集鎮內中南部,經原西大街「康澗橋」注渦而得名。[1]

中文名稱: 小澗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

下轄地區: 小澗社區、郭店社區等

電話區號: 0558

地理位置: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

方 言: 中原話

氣候條件: 溫帶氣候

著名景點: 莊子祠

機 場: 亳州機場

火車站: 蒙城站

車牌代碼: 皖S

行政區劃代碼: 341622102

村級區劃單位: 14個

歷史沿革

小澗鎮位於蒙城西北部,形似糧袋,順渦、淝二水流向,呈西北東南勢,鑲嵌在淮北平原上。雙鎖(齊)、靈(狼)、尖、黃伯等山丘縱貫其中,宛若串珠,是渦河下游一座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古鎮。據史料記載,小澗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已形成集市,較蒙城置縣建城(唐·天寶元年742年)早113年,在本縣鄉鎮駐地中,歷史悠久僅次於壇城。尤其是小澗鎮開發較早,據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在小澗未形成集市之前的春秋時期,齊山東北腳下,就矗立一座古城堡——兩朝王都「垂惠聚」(今紅城)。東漢梁王劉紆在此定都,西晉豫章王在此建行宮,五代末,為劉金定練兵的演武場。此城內外兩道城牆,內城有梁王金鑾殿遺址;外城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1190米,凸出地面的城牆遺址和護城河至今仍存。據史料記載,此城建於春秋初期,戰國、秦、漢、晉沿用,為這一時期小澗地區的經濟商貿、行政文化中心,直至隋末唐初,水路漸成為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後,才逐步遷於4里之遙的渦河之濱小澗。今紅城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上述諸多史料,不僅足以證明小澗在千里皖北地區開發較早,歷史悠久,而且在隋末唐初至民國中期的近千年中,為蒙城地區罕見的重鎮。小澗鎮的文明源頭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夏氏族在渦淝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古老的文化。目前,全鎮有縣級歷史文化名勝保護區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名勝古蹟40多處,地下文物遺存十分豐富。2002年,小澗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史記·陳涉世家》、《水經注·渦水》、《後漢書·郡國志》所載的下城父、垂惠聚兩座古城均在其境內。下城父古城址已成為平地,垂惠古城址至今仍清晰可見。垂惠聚又名禮城,今名紅城,外城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1190米,內城長寬為外城的二分之一,原土砌城牆寬7米,高3.4米。劉和惠著《楚文化的東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稱「此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漢代沿用。」以紅城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範圍內文物十分豐富。地面遍布繩紋陶片和漢代磚瓦等,紅城東北3公里處有一原始社會遺址,叫芮集崮堆,內涵有新石器時期、商、周等文化層。紅城四周古墓群很多,個別地方曾一次出土商、周、春秋時期的青銅鼎十餘件。這些文物說明小澗的歷史悠久。近幾年,考古學家又在紅城城牆夯層內及城垣附近,發現屬龍山文化的器蓋殘片和屬商代的陶禹殘片。從而證明紅城遺址文化內涵可上溯到更早的時期。這一史前時代及商代遺址的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小澗乃至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及商代文化的認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臘月,陳王(陳勝)之汝陰,還至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蒙城西北境屬梁國蒙縣,建治紅城。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剿滅了割據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的梁王劉永。同年七月,永將蘇茂、周建扶劉永之子梁王劉纖南奔,都垂惠聚。次年七月,劉秀親到譙陵(今安徽亳州市)督戰,派捕虜將軍馬武、偏將王霸率軍攻打垂惠城,月余未下,只好撤軍。建武五年二月,劉秀再次派馬、王二將攻打垂惠城。此次,他們吸取上次失敗教訓,一舉攻下垂惠城。這一仗以奇謀怒戰取勝之特色載入史冊,後被明代軍事家劉伯溫收入他的著作《百戰奇略》中。西晉泰始二年(266年),武帝司馬炎伐吳路過紅城,遷中州豪族僑居於此。西晉永嘉五年(311)七月,豫章王司馬端被群臣擁為太子,都禮城,建行台。九月,石勒軍克禮城,司馬端被俘。東晉時於紅城僑置蒙縣,為譙郡治。紅城從春秋古邑到梁王劉紆、太子司馬端的都城,以及作為縣冶、郡治,歷時千餘載,一個鄉鎮兩次建為王都,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南北朝時,宋、魏、齊、梁諸國,先後在小澗境內進行了數十次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災難。到了唐代始有小澗之名,是取雙鎖山、黃伯山諸山澗水匯成溪流,經鎮中康澗橋入渦河而得名。宋元以來,此名未有改變。明嘉靖年間,改名為惠安鄉。清朝中葉為西北路鄉,清光緒元年(1875)恢復小澗之名,首設小澗鎮。民國十三年(1924)改為小澗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設小澗區、小澗鄉、小澗公社。1979年,恢復小澗區,新置小澗鎮(屬小澗區)。1992年,撤小澗區和小澗鎮,建置副縣級小澗鎮,轄32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6萬。一千多年前,為保護家鄉、統一和保衛祖國建功的女英雄劉金定就誕生在小澗。金定故里,世人矚目,數千年的歷史,名人輩出,肥沃的土地,名特物產豐富,到處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文物勝跡。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逢盛世,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厚,文化之光輝照兩淮,文物大鎮經濟騰飛。數千年璀璨古文化與欣欣向榮的現代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相應增輝。正因如此,1998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懷教授、許宏博士考察小澗後,分別題詞:「文化寶地,人才雲集」、「小澗文物源遠流長,功在當代,利惠千秋」。

地理環境

小澗地處淮北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紅芋、棉花等。流經本鎮的渦河總長16千米,航運發達,水產豐富,境內多山,且山石資源豐富。小澗久負盛名的土特產有狼山陶器、狼山藥材、狼山秋黃瓜、沙灘水蘿蔔、紅心紅芋、西瓜、金絲瓜(絞瓜)、煙草、蜈蚣、黃花菜、黃桃、黃花梨、黃皮洋蔥等。

人文地理

小澗鎮形似糧袋,南靠渦河,北依淝河,順渦、淝二水流向,呈西北、東南勢。境內自北向南有窯山、土山、狼山(又名靈山)、雙鎖山(又名齊山)、黃柏山、尖山等六座山丘,山清水秀,風光宜人,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為蒙城乃至亳州所獨有。她東臨壇城,南接漆園,西面隔渦河與岳坊、田橋兩鎮相望,北靠渦陽曹市、單集林場。境內從蒙小柏油路可直通縣城,僅為10多分鐘車程,南面渦河自古為黃金水道,水運繁忙,因此,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小澗渦河大橋已開通,從淮北可直通阜陽、亳州。

風景名勝

小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垂惠聚建於此,秦末陳勝義軍退於此,西晉豫章王端建行台於此,宋朝巾幗英雄劉金定樹「保家護鄉」大旗於此,宋民族英雄岳飛大敗金兵於此,元末朱元璋義軍活動於此,清末捻軍血戰於此,新四軍偵察科長羅會廉犧牲於此。小澗鎮建鎮具有一千多年歷史,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優美的風光,豐富的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小澗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傑出的人物,留下了數不勝數的人文趣事和名勝古蹟,全縣3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澗獨占八處。雙鎖山劉金定飲馬泉、高瓊墓、漢墓、九鼎靈山寺等名勝古蹟,聞名遐邇,賦予小澗鎮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自然和人文優勢為全縣乃至全市各鄉鎮所僅有,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事業和旅遊業發展優勢。為了表達對英雄先賢的景仰,激勵後人繼承先賢遺志,發揚先賢精神,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當地政府13年初在雙鎖山下開闢了金定廣場。13年5月18日,巾幗英雄劉金定塑像亦在該廣場落成開幕,該塑像由社會愛心人士出資近80萬元雕刻,高5米,重50噸,為一級漢白玉質地,生動再現了女英雄的颯爽英姿。

主要山丘

小澗集鎮為群山環抱,渦水曲繞,鎮境內大小7座山丘,均各有歷史故事和美麗的神話傳說。當地民間流傳已久的「楊二郎擔山攆太陽」故事,就涉及此地的山水。相傳,遠古時期,天上有10個太陽,大地被烤得灼熱,萬物無法生存。玉帝急派二郎神到人間降服。二郎神領旨,先後4次擔着8座大山,追到天際,將8個太陽壓在山下。二郎神欲繼續追趕逃跑的兩個太陽,但附近只有1大2小三座山,為輕重相配,只得把兩座小山合併在後頭,擔起三山繼續追趕,終將兩個太陽壓在前後山之下。隨即,二郎神稍作休息,揮汗如雨,汗水淌成一條溝,又脫下兩隻鞋,倒掉鞋內土,此時壓在後山之下的太陽,因山小,趁其不備,掙脫逃走。二郎神急忙四下尋找,忽聽蚯蚓喊,在這草叢裡,太陽慌忙又躲到附近的馬齒莧下,二郎神到處尋找不見。玉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萬物生靈還要靠太陽才能生存,怎能一個不留,於是就留下一個太陽,為天下生靈萬物服務。後來二郎神的扁擔化作扁擔山(今齊山),所擔之山,前為狼山,後為黃伯山和尖山,兩隻鞋倒掉的土,分別為土山和月牙山。蚯蚓因告發太陽,終日在地下,不敢見光。馬齒莧救太陽有功,即使拔掉在太陽下暴曬幾日也不死。狼山(又名靈山)--海拔87米,為群山之首,亦為蒙城至高點。古代林木參天,是豺狼出沒之所,故名。由於獨特的土質和自然條件,盛產藥材,特別是「金頭蜈蚣」一向與「蒙蟬蛻」齊名。此外,狼山陶器、狼山秋黃瓜等特產聞名四方。聞名皖北大地的九鼎靈山寺即坐落在此山頂。雙鎖山(又名齊山)--雙峰並峙,北高75.6米,南高73米,中高40米,形如駝背,故名駝腰山、雙鎖山,又名齊山。南臨渦河,北接狼山,為古道關隘,是兵家必爭之地。山之西南為鎮政府所在地,東北為古紅城。五代時期女英雄劉金定據守此山,樹「保家護鄉」大旗,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1983年春,在南峰「劉金定飲馬泉」旁建「雙鎖山烈士陵園」。黃柏山--海拔40米。相傳隱士黃柏陽隱居於此,故名。1977年,建蒙城地震台於此,現為國家級標準地震觀測台站之一。2000年,小澗鎮黨委、政府引進外資,利用該荒山建立開發了「黃柏山靈安公墓」,現已建成對外開放。尖山--海拔48米。山頂有太山奶奶廟,房舍十間,已圯。現駐有某部雷達部隊,建有雷達站。滿山松柏,鬱鬱蔥蔥,景色宜人。

主要景點

劉金定飲馬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雙鎖山南峰。

泉水清碧透明,甘甜爽口,飲之沁人心脾。一池碧水,取之不竭,

四季不枯,宛若萬綠叢中的一顆明珠。相傳當年劉金定屯兵於此,

為飲戰馬,率兵鑿成,故名「劉金定飲馬泉」。1983年,小澗人民在泉旁建碑,以此紀念紅馬金刀、馳騁沙場的女英雄。

高瓊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雙鎖山南麓。

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原為石砌,樹木參天,石碑林立,但歷經滄桑,現僅存高出平地三米之土嶺。高瓊,燕人,劉金定丈夫。宋太祖擢御龍直指揮史,死後封為衛國武烈王,葬雙鎖山西南麓。

九鼎靈山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狼山頂峰。

唐朝時,曾于山南麓建昭明寺(又名當陽寺),僧人及好事者為招攬香客編造山神靈驗,以至善男信女、求神問卦者絡繹不絕。清道光年間在頂峰建九頂靈山寺。寺有和尚通四,武藝高強,傳說能用手犁地,故九頂靈山寺聞名遐邇。現該寺是我縣仍存舊貌的唯一古寺。紅城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雙鎖山東北一公里處,相傳漢朝劉旭練兵於此。現存兩道城牆及護城河遺址。外城東西寬1189米,南北長1300米,原城牆高3米許。城西有跑馬道,涼馬棚,中心路上有監獄陳跡。羅會廉烈士墓--位於縣城西北十八公里王樓村後,占地一萬平方米。原新四軍第四師偵察科科長羅會廉之墓。墓旁有韋國清、張震、吳之國的聯名輓聯碑三座。雙鎖山烈士陵園--1983年由小澗區委修建於雙鎖山南峰飲馬泉旁,有烈士墓、紀念碑和烈士遺物陳列室。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各屆人士及學生前來弔唁和掃墓。狼峰霽雪--狼山諸峰,冬季積雪,經久不化則如山舞銀蛇、十分壯觀。日出觀之,則紅妝素裹,分外嬌嬈。此景被列為蒙城八景之一。

社會

2010年以來,該鎮先後投資數百萬元,新建了小澗集渦濱路商業街,開發了新鎮路、蒙小路,重新規劃開發了郭店、吳圩兩個衛星集鎮。通過小集鎮開發建設,千餘間樓房拔地而起。小澗集主要大街實現了集水泥馬路、彩色方磚人行道、綠化帶、大轉盤、路燈、電纜,給排水管道「七位一體」的高標準配套,初步實現了淨化、亮化、美化,集鎮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規劃

小澗鎮黨委、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決心立足資源優勢,對內優化環境,夯實基礎,對外招商引資,擴大開放,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古鎮小澗建成皖北重要「觀光農業旅遊地,歷史名鎮商貿城」。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以「建設新村居、完善新設施、營造新環境、造就新農民、形成新風尚、健全新保障」為重點,按照「政府推動、農民主動、市場互動、上下聯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引導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布局,創立品牌,發展規模經營。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要求,制訂好村鎮建設規劃。繼續整合各類資源,全面推進鄉村道路、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繼續抓好全鎮8萬畝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工作,推進「菜藍子」工程建設,發展重點村的蔬菜基地4000畝。着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產業化生產基地,扶持各類協會組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步伐,盤活國有閒置資產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該鎮,完善規範山石資源開發,面向社會公開竟標拍賣山石開採權,增加財政收入。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寬廣的胸懷,更遠的眼光,更優惠的政策,更優質的服務,廣納四方賓客,引進外資,開發我們的旅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盤活脫水蔬菜廠、軋花廠等閒置資產。建立項目信息通聯網絡,保持聯絡暢通,通聯正常,力爭全年招商引資700萬元。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

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項目,計劃實施齊山至韓橋段通村公路項目,力爭實施小澗至王集通達工程。力爭近幾年內,使小澗鎮的道路逐步有明顯的改善。繼續完善集鎮建設規劃,提升文明創建水平。

視頻

千年古鎮—小澗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