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蝗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蝗鶯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Locustella certhiola 目/科/屬 雀形/蝗鶯/蝗鶯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13-14cm/13-18g |
小蝗鶯,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暗肉色、上嘴峰及嘴先暗褐色。腳肉黃色。
- 成鳥:
- 皮黃色的眉線。頭上至背及尾上覆羽具明顯黑色縱斑。
- 體上為大致為欖褐色。背、腰及尾上覆羽帶有紅棕色。
- 肩羽、翼覆羽及三級飛羽黑褐有淡色羽緣。
- 尾羽暗褐色,尾端白。
- 腹近白色,頸側及脇淡褐色,尾下覆羽皮黃色。
- 1齡冬羽整體為濃黃褐色。胸有黑色縱斑,肩羽、翼覆羽及三級飛羽淡色羽緣較白且明顯,此時期易和茅斑蝗鶯混淆。
棲地&習性
在湖泊,江邊,山谷草地,高大或tussocky草品種潮濕針葉林的林地和灌木。
性羞怯,活動很隱密。常單獨或成對躲躲閃閃地潛行在牧草低垂,通常保持水平姿勢;蠕動並像鼠一樣在下面穿行。常在水邊低枝或地面覓食。
主要食物昆蟲; 偶有蔬菜原料。
繁殖
繁殖季節在西伯利亞約6月下旬至7月初,在阿穆爾河谷約為6月上旬。有領域性。雄鳥會不斷重複站在蘆葦,灌木,高草頂端鳴唱,飛行時,有短暫的歌曲。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發出沙啞顫音「chir--chirr」,覓食活動偶發出「唧、唧」短音。
外觀相似性
茅斑蝗鶯體型較小,胸、脇及尾下覆羽有黑色縱斑,眉線不明顯,腰及尾上覆羽少紅棕色,尾端無白斑。
北蝗鶯頭、背及尾上覆羽無明顯黑色縱斑。
棕扇尾鶯體型較纖細,嘴較細小且彎,尾下覆羽延伸較少,尾下各羽端白色,對比明顯。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L. rubescens Blyth,1845年–西伯利亞從R Irtysh E到Kolyma盆地和鄂霍次克海;亞洲S&SE非育種。
- L. sparsimstriata Meise,1934年–從托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亞E到貝加爾湖地區,S到N阿爾泰山和N蒙古;非繁殖地可能是亞洲和東南亞。
- L. c. certhiola (Pallas, 1811) –橫貫西伯利亞的E到SE(鄂霍次克海岸的南部)和中國東北(從大興安嶺出發的E);非育種東南亞。
- L. c. centralasiae Sushkin, 1925 –Gobian阿爾泰s到北中國(S到E天山,柴達木盆地和鄂爾多斯高原); 非育種,可能是印度E到緬甸。[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