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戀這塊黃土地(耿永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就戀這塊黃土地》是中國當代作家耿永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就戀這塊黃土地
幾年前,我接待了一位來自江蘇教育界的朋友。那位朋友一到綏德就對我說,從南京起身時,他對同伴說,聽說陝北很苦的,我們還是好好準備一下。於是忙着洗澡,買吃的買喝的東西。在他們想象中,攏羊肚子手巾的陝北人大概日子煎熬,難得溫飽。當我們在飯店點了地道的綏德特色小吃招待他們時,他們喜出望外,連聲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的陝北美食,沒想到綏德縣城這麼漂亮,陝北的山水這麼耐看,陝北人這麼熱情厚道……我想,假如再讓他們看看綏德的秧歌、石雕、剪紙,聽聽我們的嗩吶和陝北民歌,不知老朋友又作何感想?
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新聞媒體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外面的人對陝北的看法竟然這麼片面,真是可悲。外省人不了解我們情有可原,本地人特別是年輕人、中小學生對我們的本土文化,對陝北民間藝術的來龍去脈,發展走向再不了解就讓人遺憾了。
三年前,綏德縣黃土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初,便着手創辦這份會刊《文化綏德》,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宣傳陝北文化,傳承與發展陝北民間文化藝術,為交流、研討、弘揚陝北民間文藝搭建平台。綏德、米脂不僅是陝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陝北民間藝術的中心。讓人欣喜的是,綏德一批民間文藝家和有志於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文人,不計名利,孜孜以求,在民間文藝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碩果纍纍。《文化綏德》先後重磅推出「陝北秧歌」「綏德石雕」「綏德嗩吶」「綏德剪紙」等專輯,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深受群眾喜愛。作為刊物編輯甚感欣慰。
綏德自古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衣食豐足的今天,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隨着時代發展,綏德民間文化藝術也悄然發生變化:扭秧歌再不是城鄉大正月短短几天的紅火熱鬧,而是廣場和濱河大道上一年四季的常流水,是人們休閒娛樂健身的日常生活之必須。大碗嗩吶再不是五人組合小打小鬧的「吹鼓手」,而是中西洋樂器相結合陣容龐大的吹打樂隊,甚至還有「百人嗩吶樂團。」陝北民歌、綏德剪紙已成為校本課程,堂而皇之地走進中小學課堂;綏德石雕早已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這些現代元素的融合,使陝北民間文化藝術滲透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
我很喜歡《泰戈爾詩選》導讀中的一段話:「在一個忙碌和浮躁的時代,您打開這樣一本書,看到這一頁,我就應當向您表示敬意。讀文學著作的人越來越少了,讀詩的人更少。而其實,無論我們在怎樣生活着,音樂、詩歌、夢想和其他許多美好的事物,對於我們有一個儘可能美好的人生,都是必須的。」電腦、智能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雖然吸引了一大批「低頭族」。但是,紙質書刊那種散發着油墨清香,那種拿在手裡的質感,那種或站、或坐、或躺、或睡着閱讀的隨意與散淡,是任何網絡閱讀都無可比擬的。何況,一本匯集陝北民間文化藝術精華的雜誌,一本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純正讀物,必將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這是一塊厚重的土地,這是一塊生長着美好希望的精神家園。人民是藝術的母親,黃土地永遠是文學的根。以敬畏之心深入陝北文化,吸收民間藝術之精髓,你的內心世界才會更加豐富而充實,你的生活才會更富有情調,更加精彩,你的創作源泉才會永不枯竭…… [1]
作者簡介
耿永君,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