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屋漏痕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基本內容

對書畫藝術效果的比喻。屋漏,雨水順牆下流,不一會兒一瀉而下,必將順凹凸不平的牆面蜿蜒下注,形成極為頓挫有力的痕跡。書法的豎畫,就應當追求這樣的藝術效果。這個比喻是顏真卿琢磨出來的。有一次,草書大家懷素與他討論筆法。懷素用夏雲多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和壁坼之路(牆壁裂開的痕跡)作比喻。顏真卿說:「如何是屋漏痕?」懷素很高興握着他的手說:「得之矣。」

基本解釋

草書的一種筆法。謂行筆須藏鋒。

詞語分解

屋漏

1.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後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處。

2.破屋漏水。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痕 hén 創傷痊癒後留下的疤,亦泛指斑跡:痕印。痕跡。痕瘕(疤痕。喻曾犯有罪案的人)。傷痕。淚痕 。裂痕。

出處

屋漏痕出自顏真卿與懷素的對話,與錐畫沙折釵股如印印泥,如同禪宗的公案一樣,是學書者參證了悟的用筆方法。以這種用筆方法得到的線條,才是古人認為最純粹、最純淨、最美感、最品味的線條。

筆法論述

小議「屋漏痕」

在筆法方面,顏體書法最突出的貢獻是中鋒用筆,一改魏晉以來用側鋒書寫的路子,在起筆、轉折和收筆處均藏鋒於內。用筆如「錐畫沙」,如「屋漏痕」,骨力雄強而堅韌,筋肉豐滿而天然。

所謂:「屋漏痕」,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顧名思義。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北方農村常可見到這種景象。(現幾乎已絕跡,很不容易見到,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可能想象不到是怎樣的一種情況。)農村的土牆房屋,房頂為麥秸稻草所苫蓋,每當雨雪天氣,雨水順着稻草流下,流到牆上形成大小不一,自然各異的痕跡,即為「屋漏痕」。

由於雨水對土牆的侵蝕作用,這種痕跡顯得朴茂自然,沉雄有力,不矯揉造作。把這種自然現象加以提煉升華,運用到書法的用筆當中,實際是顏書的一大貢獻。寫出的字也就顯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沉着而凝練。其實這和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草書大進,懷素見夏雲多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而悟草書筆法等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一脈相承的,都生動說明了書法家是根據從客觀外界得來的對事物的形體和動態美的感受進行書法藝術創造的。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究竟是顏真卿根據自然的屋漏之痕而悟這種朴茂的筆法呢,還是後人觀顏書筆法朴茂如屋漏痕而加以附會呢?這種附會的形容在古代書論中常可見到,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指出: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山墜石,豎如萬歲枯藤……

討論這種誰由誰出的問題似乎沒有太多意義,關鍵在於說明藝術源於客觀事物,同時,為更好的理解抽象的藝術可用客觀事物來形容古人早就有了運筆境界的憧憬和說法,諸如「折釵股」、「錐劃沙」、「屋漏痕」。這都是說用筆精到,筆墨效果精確有力。許多書法家甚至認為,渾然天成的「屋漏痕」是書法的最高境界。

據傳,唐大曆年間,顏真卿與懷素在洛陽討論筆法,陸羽作了如是記錄:素曰:「吾觀廈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懷素,在和顏公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這四個比喻,而顏公卻不以為然,問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茅塞頓開,握手驚呼之「得之矣!」

「屋漏痕」,形象地比喻橫直劃力勻而藏鋒的用筆方法及藝術效果。行筆時不可一瀉無餘,筆管要一起一倒,筆鋒時左時右,頓挫運行,猶如屋漏的水滴沿泥牆緩緩淌下,蜿蜒下注,形成鼓起的半圓型線條,筆畫圓活、沉實、飽滿,具有立體感、厚重感和流動感。

「屋漏痕」這一書法理論,是顏真卿個人對書法線條美的理解,也是他個人書法創作實踐的集中反映。用「屋漏痕」的原理創作出的書法,線條透示着圓潤的美、渾厚的美、凝重的美、沉着的美、博大的美。

手頭有論顏真卿書法藝術的兩本專著,一本是俞建華陸耔敘的《顏真卿書法藝術入門》,一本是白鶴的《顏真卿書法藝術入門》。前書從顏真卿的生平到他的書藝的淵源和特色到對後世的影響,作了詳盡的介紹,還對顏氏的幾個著名的碑帖作了賞析。後書從楷行的異同,用筆的基本原理,以及筆法、筆勢結體與書勢、墨法、章法,作了全面的描述,對顏體的繼承和發展的十數位大師作了點評。

顏真卿一改初唐王派書家注重運指、風格輕盈秀麗、瘦硬為上的風氣,在筆法上加大了腕力的運用,突出一個「筋」字,即范仲淹所說的「顏筋」。這樣顏字就取得了「力透紙背」的效果,表現出了書法藝術的「力量」美。縱觀顏真卿的書法,敦厚、莊重、雄勁,這正反映出他以儒家為本的人格力量。而其行草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則郁曲而激厲,其《裴將軍詩帖》奇氣縱橫,正是其對王書空間的有效理解解並融入到自我的創作之中。《顏勤禮碑》在布局上也顯示出「顏體」的氣勢美。《顏家廟碑》是顏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最能體現顏書成熟以後的典型風格。而《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等是最能代表他那「屋漏痕」的獨特風格的。顏楷的總體美感是厚、重、大、朴、嚴。說其厚,是韻味醇厚,寬舒靜穆;說其重,是指用筆雄重,筋健骨勁;說其大,是指氣勢磅礴,魅力過人;說其朴,是說古拙雄渾,質樸老辣;說其嚴,是說端莊嚴正,極富神威。

顏真卿的「屋漏痕」,在書論家們看來,還不是書法用筆之美的最高境界。清人王澍則認為:「『古釵腳』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萬歲枯藤』,以其漸近自然也。」[《論書剩語》]自然出群才是書法美的最高境界。 或許這僅是王澍的一家之言。[1]

參考文獻

  1. [http://news.cntv.cn/20120117/119863.shtml 當代藝術展屋漏痕形式的承載評述 ],央視網201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