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城巷是重慶市渝中區的一條歷史街巷,位於南紀門街道涼亭子社區,全程斜坡青石板梯道,連接上下半城,下從南紀門碼頭起,在城牆內側沿崖而上,朝通遠門方向,止於領事巷。山城巷上口就是有名的法國仁愛堂舊址。
介紹
山城巷原名天燈巷,1900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此巷上口,緊靠法國領事館(現為成都軍區離休幹部休養所),修建仁愛堂和仁愛醫院,在此巷立街燈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燈巷。1966年改名反帝巷。1972年更名為山城巷。
建築
- 山城巷50號:厚廬: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蘭文斌師長官邸
- 山城巷80-82號:法國仁愛堂舊址。
- 山城裡26號:長樂永康石朝門,高4米,寬2米
- 亦廬石朝門:高3.4米,寬1.8米
- 體心堂
2015年5月,重慶市將山城巷定為28個傳統風貌區之一,範圍北至重慶干休所、南到南區路、東到中興路、西到石板坡立交,面積5.15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約2.34公頃。[1]
渝中區
渝中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的一個市轄區,是中國共產黨重慶市委員會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的駐地、重慶的政治中心。
渝中區位於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狹長半島形陸地上,又稱為渝中半島。渝中區面積23.71平方公里,全區常住人口為63.01萬人。因渝中區在重慶各區中建設最早,而且長期投資最多,目前是設施最完備的區之一,各大商業商貿金融設施大多在該區設有總部或區域分支機構。由於渝中區多山少地,因此區域內建築鱗次櫛比、高聳如雲,渝中區商用建築平均樓層為27層,平均高度為115米,道路隨地形蜿蜒穿行於高樓和綠樹之間、車流擁擠,入夜燈火輝煌,五光十色,各色燈飾令人目不暇接,聞名遐邇的重慶山城夜景的主體便是渝中區,長江對岸南岸區的南山一棵樹觀景台和虎頭岩是觀賞渝中半島夜景的絕佳之地。但目前隨著重慶其他城區相對渝中的快速發展,渝中區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被沙坪壩區所取代,而商業、貿易經濟中心的地位亦逐漸在被江北區、渝北區所取代,渝中區只成為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城市中心而已。
歷史
自公元前318年,秦國滅巴國並設立巴郡以來,渝中一直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後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歷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1929年,以巴縣城區設立重慶市。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區境。1946年,重厭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
1950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原第一區至第七區命名為第一區。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區境曾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並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1995年3月,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
參考文獻
- ↑ 山城巷華麗轉身 「棚戶區」蝶變打卡地,瀟湘晨報,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