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師,我的母校(王京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師,我的母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山師,我的母校》中國當代作家王京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師,我的母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眨眼離開山師已多年。1975年,我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心中感到非常自豪。我對母校懷着深深的眷戀,非常思念敬愛的老師和同學。學校生活一幕幕,常在眼前縈繞,難以忘懷。

山師,是山東教育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全省著名的高校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東大學堂內設的師範館。1903年從中分出並建立山東師範學堂。1944年,成立山東省師範專科學校。1950年10月,在原華東大學教育學院和山東省行政幹校的基礎上,組建山東師範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最早的本科高校之一。1952年,原齊魯大學的物理,化學,生物三系併入。1970年9月,山東師範學院機關及部分系部遷到聊城辦學。1974年4月,遷回濟南。1981年3月,學校由原山東師範學院更名為山東師範大學,在濟南有千佛山和長清湖兩個校區。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詩人、教育家,原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余修同志,曾任山師第二屆院長兼黨委書記,對山師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山師有許多知名學者和教授,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為山東教育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

俗話說「名在山大,美在山師」,實在名不虛傳。山師很美,美輪美奐,典雅大氣,令人流連忘返;環境優美,綠樹環繞,花草飄香,像一座美麗的花園。只見紅牆綠瓦,古色古香,充滿了韻味。主校區坐落於歷下區文化東路,位於風景秀麗的千佛山下。一進校門,拾級而上,是個平坦的廣場,即東方紅廣場。廣場兩邊是人行道。廣場中央聳立着微笑招手的毛主席塑像,對莘莘學子表示熱烈歡迎和無限期待。塑像連底座高達16米,姿態偉岸,神情莊嚴,大氣磅礴,又沉穩厚重。毛主席面容慈祥,眼神炯炯,目視前方,右臂朝前舉起,衣襟隨風飄揚,整個視覺效果,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堪稱雕塑藝術的上乘之作。再往前是小噴泉,學校辦公樓(也稱文化樓),圖書館,禮堂。以辦公樓為中心,對稱分布教學樓,分別是1一3號教學樓和實驗樓。教學樓往南是體育場,學生宿舍樓,西南邊是個大操場,往南是游泳池,教師宿舍五排房,學生食堂。學校辦公樓,古老悠久,雕樑畫棟,沉穩莊重。分段組建於1955—1967年,曾是濟南市有名的三大建築(山東劇院,南郊賓館,山師辦公樓)之一。

辦公樓平面呈T字形,中部四層,歇山頂;兩翼三層,懸山頂;白色須彌座,清水灰磚牆,碩大的灰瓦屋面,梁枋等處均飾以仿古彩畫;門窗細部及室內裝修多採取傳統式樣。教學樓設計,為「工」字形平面三層,形式與辦公樓相仿,均屬50年代初期我國復古建築風格。教學區北低南高,就勢層層設踏步平台,辦公樓居中最高處,教學樓左右呼應,氣勢莊重,嚴肅大氣。

整個校園,功能分區明確,聯繫方便,色調協調。院內有許多高大的白楊樹,梧桐樹。古老的教學樓,牆壁上長滿了綠色的爬山虎,爬山虎的小爪緊緊趴在牆上,葉子翠綠欲滴,葉扠中長出一朵朵鮮艷的紅花,花紅似火像喇叭,鮮花脫落結成一些紅色的小豆豆,綠葉紅花、紅果,顯得十分美麗。漫步走在校園,不時聽見鳥兒的鳴唱,像在彈奏一首首動聽的樂曲。人們心情愉悅,沉醉其中,很是愜意。能在如此環境中生活學習,真是一種享受,深感難得和幸福。

1972年,我們數學系七二級同學,在聊城上的大一,主要任務是加強基礎知識學習。1973年回濟南本校展開了緊張而有意義的學習生活。數學系當時在三號樓二層上課,當時系總支書記王沂清,系主任王繼明,副主任汪德營,數學分析老師劉彭嶺,高等代數老師王東漢,解析幾何老師於寶誠,政治老師劉士范。劉彭嶺老師40多歲,大學講師,是系裡留校的老教師,他體格健壯,功底深厚,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人品極好,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深受同學愛戴和喜歡。王東漢是名副教授,畢業於齊魯大學,年齡已近六旬,他學識淵博,和藹可親,講課深入淺出,明白易懂。

許多難題,他信手拈來,迎刃而解,他脾氣隨和,講話幽默。記得有次上課,有同學打盹。王老師說,「大家太累了,休息一會兒吧」!大家笑了,感覺內疚,立即振作精神,認真聽課。於寶成老師文質彬彬,頗有風度,是個老教師,他人好,課也講得棒。劉示範老師教我們政治,幽默風趣,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他的課深受歡迎和喜愛。他教我們哲學,課後輔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他打的比喻「潑洗澡水,要避免把孩子也潑掉了」,至今我還記憶猶新。我和劉老師,同是淄博六中畢業,他是高中一級,我是26級大改實驗班,相當高中九級,又是同鄉,感到特別的親切。畢業後我改教了政治,後來又到縣委宣傳部工作,劉老師的政治還真幫了大忙。劉彩雲老師是我們的輔導員,她工作兢兢業業,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是老師,似母親,對同學們關心備至,和藹可親。

記得有次我生病,抓的中藥,她在家親自為我煎制,一直看我服下,我深受觸動,深感劉老師的偉大母愛和博大胸懷,師恩如山,情深似海。班長王兆良同學,博山人,共產黨員,曾任村幹部,他生活閱歷豐富,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班級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對我十分關心,幫助極大。他畢業後留校工作,後來任職山師副校長。

緊張學習的同時,大家還有形式活潑的文體活動。數學系的體育成績非常優秀,有着歷史的傳統,每次校運動會成績都名列前茅。留校的老師們,很多都有自己的絕活,有的跑步,有的跳遠,有的投擲,都競相獻藝,各顯神通。

記得七三級同學陳曉明和一女生,籃球特別好,出類拔萃。課外活動時間,經常和體育系學生同場競技,比體育系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班也有許多體育人才,王樹成,宋友之,高桂蓮,曹淑敏等同學,每次運動會都馳騁疆場,有不少斬獲,為數學系立下汗馬功勞。同學中人才輩出,有的拉京胡,有的唱京劇,七三級一女生,彈得一手好琵琶,人人叫好。

大學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學校組織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例如,去山師農場參加勞動。學校農場在濟南北郊,面積廣闊,多是稻田。這裡原是省文化部門的實習農場,「文革」中改為五七幹校,後來成了山師的實習農場。同學們大都下地幹活,我的任務是幫廚。鄭乃法和劉中華負責採購,他倆是當地人,情況熟。我和幾個女生幫廚,活不累,只是要早起些,主要任務是炒菜做飯。具體工作是揀菜,洗菜,切菜,炒菜,做飯,蒸饅頭。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在家時沒少見母親做飯,學做飯也是順風順水。但炒菜與家裡不同,這是大鍋菜,有着不同的做法和竅門。每當開飯時,看到大家飢腸轆轆,狼吞虎咽的吃相,心中其樂融融,說不出的高興。幫廚讓我體會到伙房師傅工作的艱辛,學會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感受頗深。

再如,參加省水利勘測院的測繪活動。地點在梁山縣,時間正值初夏,風沙拂面,讓人睜不開眼,地里莊稼生長茂盛,麥子開始秀穗。全班同學隨同省勘測隊師傅,乘車來到梁山縣韓垓村,當時駐地風沙很大,經濟落後,交通閉塞,是個傳統的農業村。我們的任務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一段測繪工作。同行的有省測量隊長石師傅等人,還有山師地理系女教師王家瑄老師。我的任務還是幫廚。

同學們興高采烈,躍躍欲試,很快就掌握了測繪技能。有人樹標杆,有人看測望鏡,鏡子固定在高高的三角支架上,定好坐標,調好平衡,測後讀出相應數據,標在圖紙相應坐標點上。測量工作進展順利,同學們像放飛了的小鳥,歡聲笑語,緊張忙碌着。其中還有些小插曲,有次有個男生正在田野蹲廁,另一測繪的同學用測望鏡對準了他,對同學們說,「瞄準了一隻兔子,請大家快來看」。同學們忙來觀望,迎來女同學一陣斥責聲。我中午趕去送飯,欣賞沿途風光,目睹同學們工作的樂趣,感同身受,令人羨慕。

還有組裝熊貓牌收音機。當時開設了高等物理課程,為鞏固所學電學知識,培養同學的動手能力,系裡準備了南京熊貓牌收音機元件,讓我們每人動手組裝一台收音機。按照電路圖,將元件焊接到相應的位置即可。後經調試,收音機響起了動聽的音樂和廣播。

畢業前夕,赴黃縣一中實習。1974年初冬,數學系王繼明主任親自帶隊,和我們去黃縣一中實習。當時一中開南門,迎面是座木質閣樓,教室是清一色磚瓦房,學校西側是大操場。黃縣一中歷史悠久,建於1892年,始稱「約翰學校」,中國人稱「東洋學院」。歷經變遷,現為龍口一中的老校。我們四個同學一組,分到一個班,熟悉情況後,輪流上課。我初登中學講台,未免有些緊張,講的是平面幾何的一道例題,順利完成了實習任務。班主任教數學,是個女老師,四十多歲,愛人是個海員,她熱情好客,還請我們去家裡吃了頓海鮮。

在大學我積極努力,向組織靠攏,爭取同學幫助,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努力得到鍛煉。我有寫毛筆字、打排球和文娛活動的愛好,有關活動我都積極參加。我堅持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成長足跡,時時鞭策鼓勵自己。放暑假我每天下地幹活,揮汗如雨,力爭不忘本,永葆勞動人民本色。經我不懈追求和積極努力,在組織的關心和同學們幫助下,經班長王兆良和團支部書記田玉花同學介紹,我在1974年12月6日,加入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回首往事,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感恩母校,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母校對我的辛勤培育,給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給了我知識和無限歡樂。我感恩敬愛的老師,對我的啟蒙和教導。讓我懂得責任擔當,教會我做人,我收穫多多,受益終身。我衷心感謝同學,陪伴我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互相學習幫助,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信心和動力。母校恩重如山,師生情深似海,同學情,情同手足,志同道合,同窗共讀,我永遠不會忘記。

我衷心祝福母校,明天更好,充滿活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棟樑之材。祝願敬愛的老師,健康長壽!祝願我的同學,闔家幸福![1]

作者簡介

王京元,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山東平陰縣退休幹部。近年來開始寫作,作品屢見縣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