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萵苣(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萵苣
2015121884817425.jpg
圖片來源 http://www.yshuangjing.com/zhongyao/1135.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山萵苣

漢語拼音:Shān Wō Jù
別名:野生菜《廣州植物志》,土萵苣(中山植物園《栽培植物名錄》),鴨子食《東北植物檢索表》,白龍頭《南京民間藥草》,苦芥菜、苦菜《中國藥用植物圖鑑》,野萵苣《杭州藥用植物志》,苦麻《浙江藥用植物志》,驢千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入肺經
毒性:小毒《河北中草藥》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咽喉腫痛,腸癰,瘡癤腫毒,子宮頸炎,產後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瘡出血

山萵苣,中藥名。為菊科萵苣屬植物山萵苣LactucaindicaL.的全草或根。植物山萵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腸癰,瘡癤腫毒,子宮頸炎,產後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瘡出血。[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山萵苣

拼音名:Shān Wō Jù

別名: 野生菜、土萵苣、鴨子食、白龍頭、苦芥菜、苦菜、野萵苣、苦麻、驢乾糧、苦馬菜、野大煙、苦麻菜、敗醬草、苦馬地丁、土人參

英文名: Herb of Indian Lettuc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ctuca indica L.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萵苣的全草或根。

採收和儲藏

春、夏間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田間、路六、灌叢或濱海處。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原形態

山萵苣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鑑別

根呈圓錐形,多自頂部分枝。長5-15cm,直徑0.7-1.7cm。頂端有圓盤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皺紋及機警向點狀鬚根痕;經加工蒸煮者呈黃棕色,半透明狀。質堅產,較易折斷。折斷面近乎平坦,陷約可見不規則的形成層環紋。有時有放射狀裂隙。氣微臭,味微甜而後苦。莖長條形而帛皺,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葉緣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有的可見頭狀花序或果序。果產黑色有灰白色長冠毛。氣微,味微甜而後苦。

顯微鑑別

  • 根橫切面:最外層偶見呈切延長的表皮細胞,黃棕色。皮層很窄,由3-10數列切微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內皮層明顯,細胞徑向壁上有時可見凱氏點。韌皮部薄壁細胞靠近內皮層處赤呈切向延長,向內側為類圓形;篩管群與乳管群交錯呈放射狀,排列成一狹行,乳管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約至24μm。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寬闊,導管大多呈一列性放射狀排列,為多角形或圓多角形,直徑約至36μm。射線寬5-19列細胞。
  • 粉末特徵:黃白色。①菊糖大量存在,形巨大,類圓形或扇形,紋理清晰。②木栓細胞呈長方形,長60-90μm,寬40-60μm。③乳管分枝狀或成碎片,多與薄壁細胞共存,內充滿乳汁。直徑約16-28μm。④導管多為網紋和梯紋,單獨或成束存在;赤可見螺紋導管,細小。直徑12-20μm。⑤纖維較少,呈長梭形,胞腔明顯,壁木化,單個或成碎段。

化學成分

全草含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α-amyrin,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偽蒲公英甾醇(pserdo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計曼尼醇(germanic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itgmasterol)[1,2]。

藥理作用

山萵苣所含的豆甾醇可明顯降低小雞血中膽固醇,而對心和肼無明顯影響[1]。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主咽喉腫痛;腸癰;瘡癤腫毒;子宮頸炎;產後瘀血腥痛;疣瘤;崩漏;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中國藥植圖鑑》:莖、葉煎服,可以解熱;粉末塗搽,可除去疣瘤。[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山萵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山萵苣中藥材 - 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