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嵐城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嵐城鄉位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壇島中部,北與流水鄉、中樓鄉接壤,西連蘆洋鄉,西南鄰北厝鎮,東與澳前鎮交界。鄉址設潭城鎮亭下街。[1]

中文名稱: 嵐城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轄13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91

郵政區碼: 350400

地理位置: 平潭

人 口: 2.14萬人

方 言: 閩語—閩東話—福州話-平潭腔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機 場: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火車站: 平潭站

車牌代碼: 閩K

鄉鎮概況

嵐城鄉位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壇島中部,北與流水鄉、中樓鄉接壤,西連蘆洋鄉,西南鄰北厝鎮,東與澳前鎮交界。鄉址設潭城鎮亭下街。

歷史沿革

1958年置平潭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析置潭城公社,1970年更名紅心公社,1978年復置潭城公社,1982年更名嵐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5.6平方千米,人口2.2萬。

民國元年,嵐城鄉的轄區範圍屬於候均區,中湖、中南和霞嶼、東嶼分屬於莊上區和大墩區。民國20年設潭城鎮,其轄區範圍包括現有嵐城鄉,屬一區。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均在潭城鎮轄區內。1950年7月,潭城鎮、中湖鄉屬四區;1956年3月合併區鄉,屬潭城鎮,中湖鄉劃屬北厝區;1958年4月中湖鄉並屬潭城鎮。1958年8月,由潭城鎮和潭東鄉合併成立平潭縣人民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成立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改名為紅心人民公社,1978年復名潭城公社,1982年9月改名嵐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嵐城鄉人民政府。

鄉鎮經濟

農業設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嵐城鄉的東部、西北部為沙埔,耕地較少,竹嶼口港內各村以沿岸灘涂漁業生產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然進行了耕地開發,但農田常受風沙的侵害。1960年竹嶼口圍堵後,原霞嶼、東嶼、洋潮嶼等島嶼錯列其間的竹嶼內港變為陸地,增加1萬多畝土地,並在西部的沙埔上,種植起一條長4000米、寬約1000米的林帶,農田得到保護。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期,大批移民移居海灘地,進行鹽鹼地改良,興修水利,使海灘地成為平潭縣的重要產糧區,同時也是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生產水平居全縣之首。1982年糧食總產量3505噸,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17.3%,蔬菜產量1479噸,花生產量571噸。

城鎮建設

城鄉一體化

嵐城鄉始終堅持以做強城市帶動城鄉一體發展,是貫徹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太湖西線第一城」戰略舉措的深化和完善。沒有城市之「核」,城鄉一體就沒有驅動能量。福州市各級要充分認識城市建設在推進城鄉一體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堅持把加快城市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加速打造城鄉一體發展的主引擎,以城市化的強力推進加速城鄉一體。

加速打造帶動城鄉一體的主引擎,首先要堅持以不斷完善規劃引領城鄉一體。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是做強做優城市的先導。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賦予了宜興城市建設的最佳條件;日新月異的城市風貌,奠定了宜興做強城市的堅實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現有的良好基礎和條件,嵐城鄉必須堅持把科學規劃放在加快城市發展的首位,借鑑歐洲均衡發展的理念和城鄉優化布局的經驗,繼續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不斷完善以城鎮布局、鎮村布局、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等規劃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規劃體系,切實加強各類專業性規劃的統籌協調,優化整合資源,明確功能定位,使每一塊土地都納入規劃,每一個項目都按規劃實施,全力拓展城市空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一個具有更強輻射力和拉動力的新興中心城市。

帶動城鄉發展

加速打造帶動城鄉一體的主引擎,重點是要堅持以建設現代城市帶動城鄉一體。城市是一個地方經濟綜合實力的象徵,城市強經濟就強,城市發展得好經濟發展就好。宜興的發展事業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宜興的城市建設也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需要強化城市在城鄉一體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打造城鄉一體發展的強大引擎,建設現代城市面臨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而緊迫。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都需要嵐城鄉負重拼搏、持續攻堅。嵐城鄉要按照「五個一體化」的新要求,圍繞為發展提供優質載體、為群眾提供宜居空間這個總目標,立足建現代工程、精品工程這個基本點,以更大的氣魄、更高的標準、更快的節奏迅速掀起新一輪城鄉建設高潮。

加速打造帶動城鄉一體的主引擎,關鍵是要堅持以放大城市效應發展城鄉一體。城鄉建設的實質是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良好載體,為城鄉居民創造優質的生活空間。作為推進城鄉一體發展的龍頭和主要驅動力的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引領、帶動和統籌作用。擁有強勢的城市,才能擁有強勢的區域競爭力,才能不斷放大城市在推動城鄉一體發展中的帶動功效,經濟社會才能又好又快發展,全體城鄉居民才能享有高質量的現代生活。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的機遇期,也是城鄉建設的機遇期。嵐城鄉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城鄉建設的戰略意義,牢牢把握推進城鄉建設的重大機遇,緊緊抓住城市這個重點,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奮力開創城鄉建設的嶄新局面。

經濟狀況人多地廣的嵐城鄉一直是以農業鎮著稱,僅有昌達木業、儀店福利紙業等4家規模企業,這與嵐城鄉在平潭縣的位置和人口量等極不相稱。在平潭縣貫徹實施「臨港工貿旅遊城市」經濟經濟戰略中,嵐城鄉瞄準新建的平潭縣大道貫穿嵐城鄉長達7公里多,打開大量工業腹地的契機,着力推行「項目強鎮」,重點發展「沿路經濟」,以實現項目建設後發勝人的目標。

服務農民

為了調動嵐城鄉上下服務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嵐城鄉黨委政府從集聚發展、集約發展和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要求出發,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攻堅工作。嵐城鄉抽調5名鎮領導幹部充實項目辦力量,通過開展定向招商、上門招商、以商引商等不斷加大對外推介力度,尤其是積極與400多嵐城鄉籍在外成功人士聯繫,邀請他們回鄉投資,或介紹老闆到老家投資創業。嵐城鄉還推進載體建設,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發展空間,已成功地在仙港大道兩側規劃出6塊近千畝的工業用地,並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發揮地域優勢,策劃包裝儲備電子、鞋革和工藝等10多個項目,力爭在這些領域的招商引資實現新進展和新突破。外資和民資等6個項目爭先簽約「花落」嵐城鄉。

參考文獻